全国酱油抽检报告:酱油合格率高达96%,但这几款酱油不能“随便打”!
健康
健康 > 正文

全国酱油抽检报告:酱油合格率高达96%,但这几款酱油不能“随便打”!

原标题:全国酱油抽检报告:酱油合格率高达96%,但这几款酱油不能“随便打”!

按:

市面上销售的酱油质量到底如何?4年抽检数据告诉你……

酱油,绝对是料理界的明星产品。古往今来,它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管是红烧还是凉拌,上色还是入味,甚至水果蘸酱油这种“一枝独秀”的吃法也离不开酱油的点睛。


除了用之讲究,人们也在不断追求品质更好、味道更鲜美的酱油。作为一日三餐的必需品,每家每户的厨房总有酱油的一席之地,但它的质量可否让人放心呢?

2018年4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全国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自2014年初至2018年4月近4年酱油的质量抽检情况。



抽检结果显示,酱油共抽检8831批次,合格率为96.0%;不合格酱油主要为氨基酸态氮过低、菌落总数超标等。


其中,按区域看,河南省生产的酱油不合格次数最多,多达78次;品牌方面,加美家、挺牌、源源福被通报的次数较多

市售酱油质量情况如何?

儿童酱油、蒸鱼酱油、天顶头抽、草菇老抽、薄盐酱油……货架上各种“名号”的酱油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而事实上,在GB 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规定中,酱油按生产工艺分为两种——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配制酱油则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其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


一般来说,酿造酱油要好于配制酱油,口感更纯正,营养价值更高。不过,酱油分为不同的级别,消费者可以选择级别更高的酱油。例如,酿造酱油中的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当中以“特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最高,品质最好。(如图1)


近4年全国食药监共抽检酱油8831批次,其中不合格酱油为349批次,不合格率为4.0%。


在抽检的酱油中,几乎均宣称其为“酿造酱油”。同样地,不合格产品中亦鲜有“配制酱油”。样本来源说明市售酱油产品以酿造居多,而“酿造酱油”不合格频发则从侧面揭露出其有“较大水分”,例如打着“酿造酱油”幌子实则名不副实。


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成不合格酱油主因

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苯甲酸及其钠盐等三类,占到了总不合格比例的88.7%。(如图2)


1.氨基酸态氮不达标——“鲜味不足”


在酿造过程中,原料中的蛋白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就是指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其含量越高,营养成分也越高,味道也就越鲜。


氨基酸态氮是衡量酱油鲜味和品质的特征性指标,其含量是酱油分级的依据。


根据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规定,不同等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要求不同,不过,等级最低的三级其含量亦不得少于0.40g/100mL,这与配制酱油的要求一致。

▲GB 18186-2000《酿造酱油》


抽检数据显示,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指标不合格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略低于标准要求,比如说氨基酸态氮标准规定值为≥0.40g/100mL,实际检出值为0.38g/100mL,出现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工艺问题;另一种情况是氨基酸态氮实际检出值为0.005g/100mL,其中氨基酸态氮值极低,可以直接判断为假酱油。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氨基酸态氮不合格的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很低”(实际检出值仅为标准值的0%~20%)的酱油有129批次,占45.3%,说明“假酱油”(兑水酱油)占绝大多数。



有的商家会提高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来凸显其产品优势,并在产品标签上标注较高的氨基酸含量(如“氨基酸态氮≥1.2g/100mL”等)加以宣传。不过,如果检出值满足执行标准的要求,但并不满足企业质量承诺,这种酱油同样会被判为不合格。


作为酱油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却在历次抽检中不断被通报出不合格,反映出市售酱油的质量状况仍有待改善。

2.菌落总数超标——“卫生状况堪忧”


除了烹调,酱油还可以直接用于凉拌等不需要加热的佐餐调味。如果菌落总数超标的酱油在凉拌菜上随意一浇,那么美味的食物可能瞬间就爬满了“细菌”。


国家标准要求餐桌酱油中的菌落总数≤30000 CFU/mL(烹调酱油对菌落总数没有强制标准)。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酱油菌落总数超标有49批次,占11.8%,说明这些产品的卫生状况达不到基本的卫生要求。



酱油有“烹调”和“佐餐”之分,许多消费者家里往往只备有一种,但如果把烹调炒菜用的酱油用于“佐餐”凉拌,很容易对健康造成伤害。


显然,佐餐酱油卫生要求更高。消费者在使用酱油时应严格区分,佐餐酱油可以用来凉拌、蘸食或烹调菜肴,但烹调酱油就只能用于烹调。

3.苯甲酸及其钠盐超量使用——“防腐剂滥用”


苯甲酸是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可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食品货架期延长。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过量摄入苯甲酸会引起腹泻、心跳加快等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肾脏的慢性损害。


因此,酱油中苯甲酸及其钠盐的添加也有限量要求。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要求,酱油中苯甲酸及其钠盐≤1.0g/kg。



抽检数据显示,有36批次酱油苯甲酸及其钠盐超量使用,其中大园良黄豆酱油(1.8L/瓶)检出苯甲酸最多(3.9g/kg),超出限量值近三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源源福、三商、古郯三个品牌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超量使用次数最多,消费者购买时需要留意。

河南酱油不可“随意打”

“柴米油盐酱醋茶”被认为是中国家庭的开门七件事,酱指的就是酱油。中国酱油的年产量为世界之最,酱油在各省市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哪里生产的酱油屡上不合格黑榜?


在不合格酱油的抽检信息显示,河南、四川、贵州、黑龙江、山东等省份生产的酱油不合格次数较多,约占六成。其中,河南生产的酱油不合格次数最多,约占22.3%,问题严重。(如图3)


另外,一些进口酱油如日本(丸岛牌)、韩国(蒙古松牌)、中国台湾(金蘭)的“高价酱油”其质量也未尽人意,共有4批次被检出不合格,不合格原因多为鲜味不足。

加美家、挺牌、源源福不合格次数最多

小小的酱油,在购买时常常让消费者犯难——酱油品牌众多,哪个品牌的酱油质量最省心?


抽检信息显示,大多数品牌四年以来不合格次数均未超过2次。相反地,加美家(6次)、挺牌(5次)、源源福(5次)等品牌被通报次数最多,消费者在购买时最好避开这些“黑历史”较多的品牌。(如图4)



《消费者报道》建议,须警惕食药监局通报的多次不合格酱油的品牌,此外购买酱油时最好选择认可度较高的大品牌,海天、李锦记、厨邦等品牌在历次抽检中酱油合格率比较高,酱油品质相对有保障。


2016年9月,《消费者报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21款酱油,包括8款儿童酱油,7款生抽,还有厨邦、海天、珠江桥、味事达、加加、欣和等6款老抽。具体报告内容请戳下图阅读!

▲戳图阅读21款酱油对比测试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关键词 即可查看往期测评报告

全球可乐测评蜂蜜运动饮料酸奶转碱水壶水素水五常大米测评转基因大米测评凉茶饮料功能饮料糖水坚果星巴克咖啡拿铁咖啡单品咖啡蔬菜检测燕麦片蜂王浆红酒白酒香烟减肥可乐海鲜……

作者:廖玉婷

微信编辑:晓白君

责任编辑:尚雍贺

制图:Judy Chen、Smidol

媒体转载授权、投稿、合作请联系消道长:

消道长微信:ccrzhushou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