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中国药物研发应补上“重归疾病导向”这堂课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中国药物研发应补上“重归疾病导向”这堂课

“当前我国的新药研发主要通过‘跟’、‘改’、‘买’等路径,集中在已发现已验证、研发失败率低的跟随创新层面,虽不失为一种解决药物可及性的合理模式,但容易出现相同靶点药物扎堆,研发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低等不足。使患者更早更快获得有效治疗、全新适应症定位等也是创新的重要方向,这要求药物研发目标由药物转换到患者,围绕疾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整体设计。”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分享自己关于药物创新的两会提案。本次两会,沈南鹏委员向大会提交《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提升药物创新能力》提案,聚焦“全球好药中国造”、提升中国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他提醒,当下创新更多集中在易成药靶点上,仍有广阔的新药靶点和疾病领域可做源头创新。“一方面过去数十年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成果,却只有极少数最终实现成果转化为药品。另一方面海洋药、植物药也都是未来可成药的重要来源,但当前开发有限;与此同时新技术可为药物创新提供动力,如AI在药物研发需要大数据分析和高通量测试的阶段已显示出一定优势,比如设计与寻找新化合物,化合物与靶点的复杂组合关系,预测药物体内分布与代谢等。”

沈南鹏委员建议,应加大资助药物创新基础研究,优化药物研发配套环境。比如在国家和省地政府层面设立适合药企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的科研资金,出台更多税收激励等政策,拓展社会化非营利机构对药物研发加大自主;加强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新药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将专利转化运用纳入高校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鼓励以知识产权绩效带动药物创新的科研转化;围绕“出新药”,鼓励科研机构更多进行横向合作及外部创业,同时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对于全球新的靶点/药物给予临床资源的优先权,推动企医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推动药物研发等等。

在技术支持以及政策配套方面,沈南鹏委员建议应收紧“跟随者时间窗”。根据国内外监管批准动态,进一步加快更新临床指南,政策上鼓励药企提升立项和临床研究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药品进入临床前的会议沟通机制,提前介入原研药的研发整体策略制定并提供指导,进一步明确关键性临床设计的科学性,提升临床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一些新技术如AI在加速创新药研发中的技术运用,包括设计优化药物分子、指导临床试验方案、开发生物标记物等,建议在药物审批中给予更明确的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中国制药企业想要在全球范围打造竞争力,需要不断对全球药品市场规则进行磨合,政策层面也需精准支持引导企业出海。(董蕊 陈安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