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子自学康复教育并开办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帮助失聪儿子在内的多名听力障碍儿童考上大学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被视频中的妈妈打动,有网友称:“让残障人士考上大学的路想必非常艰辛,这位妈妈帮助这么多残障孩子考上大学,太伟大了。”11月2日晚,王喜南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回忆了帮助这些孩子考上大学的经过。
自学特殊教育知识
王喜南说,她的大儿子在2000年出生,出生后没多久就生了一场病,“回到家后,我就觉得孩子的听力似乎有些问题,3个多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家附近发出一声巨响,我当时就担心孩子可能会被吓哭,但孩子却没有反应。这让我更加着急了。”王喜南带着孩子去了医院,经过几次检查,确认为极重度耳聋。“开始时我还有一些希望,因为在孩子背后拍手,他有时会回头,但后来发现,孩子实际上是感觉到了风或者影子的变动,并不是能听见。”孩子失聪后,王喜南到多所医院求医却都失望而归。
最终接受了现实的王喜南决定,既然儿子的听力可能无法恢复,那就“笨鸟先飞”,提前做好教育工作,让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也能接受正规教育。从儿子一岁多开始,王喜南就努力教儿子说话,“我会让他摸着我的声带,对着他的额头发音,让他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从发‘啊’开始,一点点学习。”仅仅“啊”这一个音,儿子用了快2个月才学会。从元音开始,再到辅音,王喜南的儿子逐渐学会了说话。与此同时,王喜南还格外注意培养孩子的礼仪,“家里有朋友来了,我让儿子看着我拿出板凳,拍拍板凳请客人坐下。时间久了,儿子虽然还不会走路,但看到客人来家里,也会拍拍凳子,请客人落座。”王喜南回忆说,为了学习如何教育失聪儿童,她带着儿子去书店一待就是小半天,“看到觉得有用的内容,就抄写到本子上。就这样,我学会了最早的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
开办康复训练中心帮助更多家庭
“当时医生觉得,孩子戴助听器可能意义也不大,但我想了很久,还是抱着希望给孩子装了助听器。装好后还常常去调试。”在医院,王喜南遇到了很多身处同样情况的孩子家长,“或许是因为都有相同的处境,我们这些家长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他们觉得我家孩子能够说话,还很懂事,都问我是怎么教育的。我也会和他们交流。时间长了,也都成了朋友,圈子里有了10多个家庭。我就想着,如果能够成立一个组织,大家一起互相帮助就好了。”
2003年,王喜南在长沙的一间地下室开办了康复训练中心,专门照顾和儿子一样存在听力障碍的儿童。但真正将特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后,王喜南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孩子比自己的儿子更顽皮,原有的教育方法用不上了。王喜南感觉还是有必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在好心企业的帮助下,王喜南进行相关培训,掌握了更多的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知识。中心接待的学生也扩展到智力障碍、自闭儿童等。“通过康复训练,孩子们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自己观察世界的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之中。”王喜南说。
每年200多名孩子接受指导
王喜南表示,20年来有1600多名孩子在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了训练,指导过的家庭约有3000个。这些孩子中,已有包括王喜南的儿子在内的9人考上了大学。王喜南说,儿子从幼儿园就和普通学生一起就读,“开始时,很多孩子会好奇,为何我儿子戴着助听器上课,但慢慢也就习惯了。”但是,由于听不到什么声音,孩子常常上了一天课却没学到什么东西,王喜南和丈夫晚上分学科给儿子补课,“虽然孩子课上似乎并没有听懂,但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就这样,孩子一路读到高中,“上高中前,我也问过他,要不要去学校陪他一起读书,他拒绝了,说要独立去面对。现在他读大三了,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王喜南说,“近几年,每年都有200多名孩子在我的康复训练中心接受指导,包括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等,希望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统筹/孙慧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