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重磅发布,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的 44 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点击查看丁香园往期文章:重磅!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干货要点一文整理)。
昨天(12 月 9 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发布「2024 年《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核心要点解读」,提炼出了《指南》的 9 大核心要点并进行了深入解读。
以下为 9 大核心要点概述:
要点 1:引入「高血压前期」概念,推动防治关口前移
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并综合考虑卫生经济学等社会因素,《指南》建议继续采用 ≥140/90mmHg 作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同时将收缩压 130~139mmHg 和/或舒张压 80~89mmHg 定义为「高血压前期」。
要点 2:简化心血管风险分层,提升指南的可操作性
《指南》建议,将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 的患者直接归为高危人群,而对于 「高血压前期」患者是否归为高危,则需综合考虑心、脑、肾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要点 3:明确降压治疗时机,强调高危人群的药物干预
根据简化后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指南》建议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而非高危患者可先进行 3~6 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 ≥130/80mmHg,则考虑启动药物治疗。
《指南》强调,对于伴有临床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的高危患者,尽早启动降压治疗可有效延缓靶器官损害,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要点 4:强化降压的获益证据充足,为不同人群制定血压控制目标
《指南》建议,除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避免早期强化降压以保障脑血流灌注,以及缺乏证据支持的高龄老年人群(年龄 ≥80 岁),其他高血压患者(如无临床合并症者,或合并心房颤动、冠心病、心力衰竭、稳定性卒中或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等患者,以及 65~79 岁的老年患者),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均建议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
要点 5: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制定降压药物推荐,β 受体阻滞剂未纳入一线治疗
《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无临床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应作为首选的一线降压药物。
要点 6:根据不同临床合并症,个体化制定降压药物方案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不仅是实现血压达标,还要充分发挥降压药物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使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从药物的多重机制中获益,实现「一药多效」的治疗效果。
要点 7: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应贯穿于高血压管理全程
《指南》明确指出,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并应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 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多方面内容。
《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但这一措施的推广还需要全社 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要点 8:正确看待肾脏去交感神经术(RDN)的适应证
《指南》强调,应谨慎选择适合 RDN 的患者群体,而非盲目推广。
《指南》建议对于难治性高血压、不能耐受降压药物治疗、临床特征符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高血压患者,RDN 可以作为一种降低血压的策略,但尚不能成为一线治疗方法及主流选择。
要点 9: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明确筛查人群和流程
《指南》将需要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的患者归为以下四类:
(1)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2)发病年龄 <40 岁的高血压患者。
(3)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4)存在继发性高血压临床线索或广泛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
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例,《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至少进行 1 次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尤其是新诊断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或合并低钾血症的高血压患者。
策划:肯德羊|监制:z_popeye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