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任何检查,就开出抗生素静滴处方。
没错,这件事不是发生在 15 年前,也不是发生在 10 年前,而是 2025 年的现在。
刘丙是中部地区某三甲医院的口腔科医生,最近他所在的医院发生了一起医疗纠纷,一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入院后不到 24 小时就住进 ICU,一查,耐药菌感染。
病历书写本身十分详细和规范,但家属认为医院诊疗流程有问题,于是开始倒查,结果一查,还真就查出了问题——初次就诊当天,医院没查感染指标就给开了抗生素。
「其实我们医院一直如此,不检查也能直接开药。」刘丙无奈,「甚至,有些患者在其他医院不想花钱做检查,那里的医生就会说,那你们去 XX 医院(刘丙所在医院),这家医院可以直接挂水。」
限抗令 13 年,抗生素使用依旧不怎么规范
微生物耐药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重视。2011 年,WHO 将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抵御耐药性」,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抗生素滥用问题。[1]
彼时的中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到 70%,其中外科使用率更是高达 97%——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但其实真正需要的患者不到 20%。[2]
在此背景下,2012 年 5 月,原卫生部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提出抗生素三级管理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3]
图源:参考资料 3
如今,限抗令发布即将满 13 年,根据去年 11 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2011 年至 2023 年,核心数据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 59.4% 下降至 33.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 16.2% 下降至 7.1%——看上去确实颇有成效。[4]
不过,全国监测网的数据仅来自「核心数据医院」。根据《2022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数据》,截止 2022 年 9 月 30 日,纳入数据的医院共 7154 家 [5],不到 2022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1032918 的 1% [6]——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没有得到监测。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不同级别医院入网情况,图源:参考资料 5
其次是,使用「率」的下降,并不等同于使用变得「规范」。
2022 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团队对 2017~2019 年全国 6 个省份 269 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不合理」抗菌药物费用占比高达 66.8%,其中,最常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非感染性胃肠炎。[7]
华东地区某社区医院全科医生郭兰就表示,对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如果有发热咳嗽的症状,他们医院的首选治疗方案就是经典的「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再加上葡萄糖。「如果症状稍重,就会以输液的方式进行。一般持续 3~5 天就能明显好转。」
在丁香园社区及丁香园往期文章的评论区里,曾有多位医生现身说法,证实「三素一汤」确实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随处可见。另有人在社交媒体直言,不这样用根本没患源。
图源(依次):丁香园社区、社交媒体
明明严禁了,为什么医生还是敢开?
限抗令 13 年,现实比想象得更骨感。
在口腔科,一般去医院就直接要求挂水的,都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通常是肿着脸来的,又痛又难受,对于『好得快』要求比较高。在他们的认知里,静脉滴注比起吃药要『好得快』。」刘丙解释。
本来,口腔科需要抗生素静滴的机会就不多,除非合并全身感染表现。刘丙通常会先劝患者补充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但如果患者坚持,他也会直接下医嘱。「间隙感染严重还是蛮危急的,而且其实指南里也有提到可以先经验性治疗。」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 年版)》中确有提到:可根据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液性状和脓液涂片检查等估计病原菌的种类,来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宜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菌药物。[8]
但经验性治疗,不是只靠经验治疗。
各类指南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均明确指出,经验性治疗并非孤立建议,有前提、且需要配合后续调整。
图源(依次):参考资料 8、9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少医生往往只看到「经验」二字,并不会在治疗后补充病原学检测,更不会调整用药。「病人之所以会来我们这,图的就是近、方便、治得快。你要是说治两天后把药减量了,病人自己还不放心,可能还要跑到其他诊所去补开,最后结果还不是一样。」郭兰这样解释。
此外,早期的部分指南文件中,对于经验性治疗的前提、后续到底该如何评估,描述得比较模糊,这又导致,一些医生完全依据个人经验,延长药物的使用时间、扩大适用范围,并逐渐发展为,即使后来有了明确规定,也依然坚持个人经验。
例如,针对手术后预防使用抗生素这一话题,丁香园社区内曾发起一项调查,虽然调查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已对预防用药做了明确规定,但对于 I 类切口,仍有 24% 的医生术后抗生素应用超过 48 小时。(点击查看丁香园往期推文:有多少医生,不敢术后 24h 停用抗生素?)
图源(依次):参考资料 9、丁香园社区
图方便直接开药、怕感染多用几天…坚信「经验性治疗」的旗号,医生开出的每一剂抗生素,实实在在催化了耐药菌的每一次进化。
另一方面,尽管早在 2008 年,医疗界就已提出「疗程越短越好(shorter is better)」的理念,至今的数十项随机对照试验(RCT)也在反复证实,更短疗程的抗生素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 [10],但一些医生依旧会顾虑——
真遇到了不用药后病情恶化的患者,你来替我吃投诉吗?
史上最严,但医院查得并不「严」
回看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身,很容易发现,虽然被称为「史上最严」,但实际上限抗令只限定了不同等级抗生素的处方权,对于几乎所有医生都有资格开的「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并没有做更多的细节规定。
图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3]
根据限抗令,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被定义为: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3]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并不会「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自然选择」。当环境中充满了某种抗生素,对这种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就会死亡,只有那些通过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抗体的细菌才能存活。这些能表达耐药抗体的突变基因又会通过分裂繁殖遗传下去,最终形成耐药菌群。
也就是说,对于细菌来说,无论抗生素被人为地分到了哪个等级,只要过度使用都会促使其产生耐药性。
非耐药菌和耐药菌,图源:参考资料 11
那医院不管管吗?
其实,根据我们对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区三甲医院的调查了解,大部分医院针对抗生素使用的审查,是很难真正查到问题的根源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在检查力度和范围上也是天差地别。
以刘丙的自身经历为例。他的规培医院和就职的医院并非同一家,据他介绍,规培所在的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对于抗生素的回溯检查十分严格,想要打上「XX 炎症」、「XX 感染」等诊断,就必须有相应的炎症指标,否则属于无效诊断,系统会自动识别并上报。
而他目前就职的这家医院,虽然也有例行检查,但只查到「主要诊断」为止。至于这个主要诊断是怎么来的,是依据本院的辅助检查,还是仅仅依据患者的一句「在外院抽过血了」,检查工作不会去确认也很难确认。
三甲医院的限抗管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个人诊所了。
曾在某四线城市经营过社区诊所的李仁远说:「其实,就算上面查下来,处罚也只是不痛不痒。」
去年 10 月,福建省卫生健康监督所曾通报多起违规案件,涉事医疗机构均为超处方权使用抗生素,最终被处罚 4500~10000 元不等 [12]。「说实话,这样的处罚金额,远远比不上因为抗生素获益的金额。」李仁远表示。
甚至,有些例行检查,只是名存实亡。郭兰就提到,从她入职之后,虽然多次听说相关通知,但并没有真正见到过检查人员,只统计过几次抗生素的年使用量,具体用在哪、怎么用也从未涉及。
图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3]
与松散的检查现状相比,抗生素问题的宏观数据依然不乐观。
去年年底,《柳叶刀》发文指出:预计未来 25 年,微生物耐药将直接导致超过 3900 万人死亡及 1.69 亿例相关死亡。[13]
与此同时,根据我国最新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虽然近年来多种重要耐药细菌的检出率在缓慢下降,但如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A)、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CTX/CRO-R-ECO)等耐药菌的检出率仍处于高水平。
图源:2023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14]
回到开头的故事,没做任何检查,就开出抗生素静滴处方——2025 年的现在,不要让史上最严限抗令,只是一纸文书。
文中刘丙、郭兰、李仁远均为化名
策划:肯德羊|监制:islay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参考资料:
[1]https://www.gov.cn/jrzg/2011-04/07/content_1839418.htm
[2]https://news.cntv.cn/china/20111019/102130.shtml
[3]https://www.gov.cn/flfg/2012-05/08/content_2132174.htm
[4]https://www.news.cn/fortune/20241122/6a183acc30d4453a9649860c67b6c1b4/c.html
[5]https://mp.weixin.qq.com/s/JlgHqhyUO7IkiyVod21oqw
[6]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2408/6c037610b3a54f6c8535c515844fae96.shtml
[7]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198743X22005870
[8]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210/a19e8d0e0c25475fbc8958ed670893c8/files/c2c5a5f02fa64f829c43e4aa71cbf535.pdf
[9]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9/20150928170007470.pdf
[10]https://www.clin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com/article/S1198-743X(22)00209-9/fulltext
[11]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imicrobial_resistance
[12]https://mp.weixin.qq.com/s/6vBQmbOGM0FeKIKdNizZgQ
[13]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1867-1/fulltext
[14]https://www.carss.cn/Report/Details?aId=978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