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干预避免误区,守护成长护佑未来
健康
健康 > 正文

科学干预避免误区,守护成长护佑未来

作者: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张颖 副主任医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高发育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然而,面对“二十三窜一窜”“多吃就能长高”等传统观念,以及身高增长缓慢、性早熟等潜在问题,许多家长常常陷入焦虑与误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错过干预时机导致身高不理想的儿童超过30万,科学守护成长刻不容缓。

儿童生长发育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精密过程,从身高监测的“三同原则”到骨龄检测的黄金窗口,从破除过度喂养到把握青春期前的干预关键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科学认知取代经验主义。本文将围绕身高管理的核心方法、常见误区的科学辨析以及分阶段干预策略展开,为家长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帮助孩子在成长关键期避开陷阱,最大限度释放生长潜力,让每一次身高的“拔节”都成为健康未来的基石。

1.身高监测的正确方法

定期监测身高是了解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重要手段,就像定期给小树苗量量身高,看看它有没有茁壮成长。家长应每月固定时间为孩子测量身高,选择一个合适的测量工具至关重要,比如使用专业的身高测量尺,这种尺子刻度精准,能为孩子的身高测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就像一把精准的“生长测量仪”。

每次测量后,要将孩子的身高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就像是孩子身高增长的“成长地图”,通过将每次测量的身高数据在曲线上标注并连线,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身高增长的趋势。一般来说,3岁后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至少应达到5厘米,如果孩子持续3个月身高增长不达标,就像小树苗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了生长,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排查可能存在的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在测量身高时,遵循“三同原则”能让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三同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测量人、同一工具,这就像给身高测量设定了统一的标准。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是因为孩子的身高在一天中会有细微变化,早晨起床时身高相对较高,晚上则会因一天的活动、脊柱椎间盘受压等因素而略低,所以固定在早晨测量能减少误差;同一测量人操作,能避免不同人测量手法和力度的差异对结果产生影响;使用同一工具测量,保证了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像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孩子的成长,让每次测量的数据都具有可比性,为孩子的身高监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让家长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生长情况。

2.骨龄检测的重要性

骨龄是反映儿童骨骼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就像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时间密码”,能更准确地反映孩子的生长潜力和发育阶段。骨龄检测一般通过拍摄左手手腕部的X光片来进行评估,医生会根据X光片上骨骼的形态、大小、骨骺闭合程度等特征,与标准骨龄图谱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孩子的骨龄。

正常情况下,孩子的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应小于1岁,如果骨龄超前或落后超过1岁,就像时间的脚步出现了偏差,都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医生进行评估,积极寻找原因。因为骨龄超前可能是性早熟、体重超重等原因导致,性早熟会使孩子体内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促使骨骼生长加速,但同时也会使骨骺提前闭合,缩短孩子的生长周期,最终影响孩子的成年身高;而骨龄落后则可能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代谢性疾病等病理性疾病有关,这些疾病不但会影响孩子身体的身高增长,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整体生长发育缓慢。

骨龄闭合是身高增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旦骨龄闭合,孩子的身高增长就会基本停滞,就像小树苗停止了生长。一般来说,女孩骨龄在14岁左右、男孩骨龄在16岁左右接近闭合,在这之后,即使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对身高增长的效果也会非常有限。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骨龄检测,定期带孩子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在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抓住时机进行科学干预,为孩子的身高增长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3.传统观念辨真伪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一些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但其中不少存在着认知误区,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辨别真伪。“二十三窜一窜”,这句古老的俗语曾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增长抱有最后一丝期待,认为孩子即便在青春期没有明显的身高突增,到了23岁左右还能迎来一次长高的机会。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孩子们的生长发育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今,大多数孩子的骨骺闭合时间明显提前,女孩在骨龄14-15岁就会完全闭合,男孩在骨龄16-17岁完全闭合,长骨就不再生长,身高也就基本定型了。所以,“二十三窜一窜”的观念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甚至耽误了很多孩子增高的就诊时机。如果孩子身高增长缓慢,家长不应盲目等待,而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免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

“多吃就能长高”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只要孩子吃得足够多,就能获取充足的营养,从而长得更高。于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甚至过度喂养。但实际上,过度喂养不仅不能促进孩子长高,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过度喂养容易导致孩子肥胖,肥胖会使孩子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进而引发内分泌代谢紊乱,影响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此外,肥胖还可能引发性早熟,使孩子的骨骼提前闭合,缩短生长周期,最终影响孩子的成年身高。例如,有些孩子因为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如炸鸡、汉堡、蛋糕等,体重迅速增加,同时身高增长却逐渐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除了生长速率变慢、容易诱发性早熟的问题,不少肥胖超重的儿童伴随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的风险成倍增加,导致很多老观念认为的“老年病”低龄化,甚至引发儿童2型糖尿病。所以,孩子的饮食应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的均衡搭配,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过度喂养,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为孩子的身高增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

4.守护成长的行动建议

儿童生长发育关乎孩子的未来,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此,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行动建议,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基础预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一个都不能少。在饮食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精心搭配一日三餐,确保营养均衡。早餐可以准备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一片全麦面包,为孩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午餐可包含瘦肉、鱼类、蔬菜和米饭,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晚餐适量摄入豆制品、蔬菜和适量主食,避免晚餐过于油腻。让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远离高糖高油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优质蛋白质食物,为身体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在运动上,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果孩子喜欢跳绳,那就每天安排10~15分钟的跳绳时间,让孩子在跳跃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促进骨骼生长;若孩子对篮球感兴趣,周末可以带孩子去篮球场,尽情挥洒汗水,享受篮球带来的乐趣,同时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心肺功能;游泳也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在炎炎夏日,带孩子去泳池游泳,既能消暑又能锻炼身体,让孩子在水中舒展身体,促进身高增长。

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样至关重要,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晚上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让孩子上床睡觉,9-10点入睡为宜。早上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就像给孩子的身体设定了一个精准的生物钟,让孩子的身体适应规律的睡眠节奏。睡前避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以免蓝光刺激影响睡眠质量,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温馨的睡前故事,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孩子在甜美的梦乡中茁壮成长。

早期监测是及时发现孩子生长发育问题的关键。家长应每3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这就像定期给小树苗量量身高,看看它有没有茁壮成长。测量时遵循“三同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测量人、同一工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每次测量的身高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就像是孩子身高增长的“成长地图”,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身高增长的趋势。如果发现孩子的生长曲线出现异常,如身高长期偏高或偏低,生长曲线平直、下降或大幅波动,体型不匀称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查找原因并给予干预。

一旦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出现异常,专业干预刻不容缓。如果孩子被诊断为矮小症或性早熟等疾病,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对于矮小症患儿,在骨骺未闭合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检查项目。影响身高的因素众多,每个孩子个体化差异较大,医生和家长需要积极沟通,抽丝剥茧,最终找到影响身高的病因,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符合用药指征的孩子,医生可建议使用生长激素进行治疗,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助身高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增长速率。对于性早熟的孩子,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药物干预,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延缓骨骺闭合,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切不可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增高方法,网络上所谓的网红口服“增高保健品”可能并不一定能增高,进行不恰当的按摩、针灸等可能也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还是应该及时至正规的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进行身高评估,以免延误孩子的治疗时机,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儿童生长发育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需要家长们用心呵护。通过科学认知生长发育规律,持续关注孩子的生长情况,从基础预防、早期监测到专业干预,三管齐下,我们就能帮助孩子充分发挥生长潜力,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在面对孩子生长发育问题时,保持理性,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无疑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助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