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糖尿病威胁儿童健康
健康
健康 > 正文

作者: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崔璐

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成人专利的慢性疾病,如今却悄然侵袭着儿童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15岁以下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近4倍,目前1型糖尿病在儿童糖尿病中占比高达90%以上。随着肥胖儿童数量的增加,2型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存在差异,例如贵州的患病率为6.2%,内蒙古则高达19.9%。

糖尿病威胁儿童健康

每次看到新确诊的糖尿病孩子落寞的表情,看到家长痛苦和不甘的神情,我的心也被揪痛。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多系统损伤和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这是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高血清酮体和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特定诱因下也可能发生。诱因包括急性感染、外伤、胰岛素使用不当等。治疗通常需要补液、使用胰岛素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HHS的死亡率较高,是DKA的10倍。治疗原则包括积极补液、使用胰岛素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

乳酸酸中毒:由于体内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和血pH值降低。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死亡率较高。治疗包括去除诱因、补液扩容、纠正酸中毒和使用小剂量胰岛素 。

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饮食不规律、运动量过大等原因导致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治疗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水平 。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HNDC):与DKA不同,HNDC患者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但存在严重的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原则与DKA相似,但更侧重于补液和稳定电解质平衡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和神经病变等。

大血管并发症:涉及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机制 。

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两型,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糖尿病肾病若不积极控制,可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需要透析治疗 。

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烧灼样疼痛、感觉过敏和麻木,常在夜间加重 。

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截肢和死亡。预防和治疗足溃疡可以降低截肢率及死亡率 。

生长发育影响:长期慢性高血糖不仅可导致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还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与发育。严重者可能导致生长缓慢、身材矮小、智力落后、肝大和青春期延迟,医学上称为「Mauriac 综合征」或「糖尿病侏儒」 。

心理社会问题:糖尿病的管理需要儿童进行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注射,这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造成影响 。

糖尿病综合管理

治疗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糖尿病教育:加强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认识到疾病的危害和影响 。

饮食治疗: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营养,选择高纤维食品,避免单糖食物 。

运动治疗:适量运动,如每天步行30分钟,每周5次,帮助控制血糖 。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使用口服降糖药或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胰岛素 。

自我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以准确了解血糖变化,有助于疾病管理和减少并发症风险 。

心理调适:糖尿病儿童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遵循治疗计划的能力,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因此,保持积极心态,对治疗和疾病管理同样重要。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4个小故事:

故事一:4岁的小米在幼儿园体检发现尿糖++,爸爸妈妈立即带他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15.8mmol/l,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6天之后,小米顺利出院。经过全家共同努力,小米血糖稳定,胰岛素用量也逐步减少。小米家长每3个月坚持带小米到医院复诊,2年后,小米体检各项指标稳定,糖化血红蛋白6.4%。

故事二:5岁的妞妞幼儿园体检发现尿糖+,爸爸妈妈工作忙,想着过几天再看病不晚,之后妞妞经常口渴,吃饭多,体重却越来越轻,孩子妈妈就近找中医理疗,结果1周后出现呕吐、嗜睡,到医院发现血糖32mmol/l,并且重度酮症酸中毒,送至重症监护室抢救3天后转内分泌科治疗。2周后妞妞血糖平稳出院。可是妞妞既没有按时复查,平时打胰岛素也不规律,2年后再次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入院,而且患上了糖尿病肾病。

故事三:11岁的楠楠因为体重增加快到医院就诊。她BMI25.6kg/m2,脖子略发黑,糖耐量试验血糖正常,但是餐前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很高,腹部B超提示轻度脂肪肝。医生建议吃二甲双胍治疗,同时建议积极运动,控制饮食。但是楠楠不想让同学知道她吃药,先是中午的药不吃,后来看到效果不明显,索性停药不吃了。她每天几乎不运动,假期更是甜品奶茶日日相伴。2年后,她BMI33.1kg/m2,脖子明显发黑,全天血糖持续在高水平,平均为11-21mmol/l——她患上了2型糖尿病,并且需要打胰岛素同时吃二甲双胍才能维持血糖稳定。

故事四:11岁的小杰同样因为体重增加快到医院就诊。他BMI30.4kg/m2,脖子明显发黑,糖耐量试验血糖正常,但是餐前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很高,腹部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他很沮丧地说学校晨跑他根本跟不上。医生建议吃二甲双胍治疗,同时建议积极运动,控制饮食。小杰每天坚持按时服药,每天写完作业和爸爸夜跑3000米。半年后他BMI18.2kg/m2,脖子不再发黑,胰岛素检测恢复正常,腹部B超提示肝脏恢复正常。如今的他在学校长跑比赛中赢得了第3名。他的脸上多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小米和妞妞同是1型糖尿病,虽然都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但是由于就医不及时、不按时监测血糖、不定期复查,短短2年时间,妞妞患上了糖尿病肾病,长时间在肾脏科住院治疗。而在全家通力合作下,小米则血糖稳定,快乐地享受美好童年。

楠楠和小杰最初同样是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肝、黑棘皮病。楠楠的任性和父母的放任,让她2年后确诊2型糖尿病,需要打胰岛素同时吃二甲双胍才能维持血糖稳定。而小杰呢,他的自律、父亲的陪伴让他用短短半年时间扭转乾坤,甩开了疾病的阴影。

预防糖尿病的运动方案

适合儿童的预防糖尿病的运动方案应该多样化,既要有趣吸引孩子的兴趣,又要达到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议:

有氧运动:鼓励儿童参与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耐力。根据2022年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指南,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应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其中包括至少3天的中高强度有氧运动 。

肌肉强化训练:建议儿童每周至少3天进行肌肉强化训练,这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

骨骼强化活动:通过跳绳、爬树等活动,增强骨骼健康 。

平衡和协调训练:例如瑜伽或太极,这些运动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同时可以作为柔韧性训练 。

团队运动:参与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可以增加儿童的社交技能,同时促进身体锻炼。

日常活动: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多走动,少久坐,比如步行上学或在公园玩耍。

运动前后监测: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已经存在血糖问题的儿童 。

个性化运动方案:根据儿童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以确保运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家庭参与:家长应该参与到孩子的运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也能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教育和意识:加强对儿童和家长的糖尿病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通过这些运动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儿童预防糖尿病,还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重要的是,家长和监护人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儿童糖尿病虽然是一个长期的挑战,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孩子们完全有可能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携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莫让糖尿病威胁儿童的健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