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中就对过敏有论述;后人又提倡因人、因时、因地选择饮食
其实,对于这种病症的病因,祖国医学古籍中早有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人相应,生发时节,人就易患此病。其病因明代一位瘟病学家在《瘟疫论》里也说,此病属于“春瘟”病症,是由“戾气”、“异气”或“杂气”所致。
中医认为,人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一员,要想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目的。饮食方面也要遵守这个原则。每个人的饮食内容应该根据本民族地域和体质的特征大体上有个共同标准。这些只是过敏病的外部因素。
另有其内因,按民间的说法是人食用了“发物”诱发而致病。发物一般包括:羊肉、狗肉、鹿肉、怪异兽肉、生猛海鲜,特别是无鳞鱼类、蘑菇、葱蒜薤(野蒜、小蒜)、韭菜、香菜(芫荽)等。
《黄帝内经》中给公众指出的饮食标准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也就是主张全面、平衡膳食。今天,中国人应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保持饮食多样化,吃杂食才能保健康。
公元三世纪,东汉医家张仲景对膳食养生又作了补充意见。他认为饮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就是说,没有一种食物能适应所有的人。选用食物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他的《金匮要略》著作中提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后世医家极拥护这种观点,并有所发扬。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的“宜”与“忌”的实质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因为人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体征表现;食物也有补、泻、温、凉的不同功能。和药物防治疾病一样:虚则补、实则泻、寒则温,热则凉。在营养方面也要有这种调和阴阳的措施,做到“审因用膳”、“辨证用膳”。因此在进食时就应做到所谓“三因置宜”,审因进食。
对四季饮食宜忌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周礼·天官》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如夏季多汗应多进食羹汤类饮食,冬季多寒应适当多用些辛辣的调料等。
看来,我国各地食品风味不同,是所处的气候、地域以至与自身的体质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风味是与生理和环境要求分不开的。这也表明千百年来中华美食有川、鲁、淮、粤等不同风味菜系,并能传承至今的缘由。
■我们不跟国外的风是符合国情的;否则会拒绝很多中华美食
目前,我国对食品、餐饮业没有强制和统一要求必须标明过敏原和采取统一的管理措施,这是符合我们自己国情的。可以想象,如果我国也要按照外国情况去追风、跟进的话,对食品中过敏原按法规公示,就连芹菜、豆腐、和香油等都要受到质疑或限制,那我们会拒绝多少中华传统的美食、美味。再有,我国地大物博,当北方还是白雪飘飘的寒冬时,南方已经温暖花开,又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引导人们的饮食呢?
至于所说的欧美等一些国家的人有食物过敏原之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们吃芝麻、香油、芹菜等可能真的肚子不受,但据笔者在国内外观察,老外喜吃中国菜也不亚于国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您和家人按照自己的不同生理需求还是吃些春菜吧。
![]() |
1
2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