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查出带EB病毒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些人员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专题研究小组重点对这些人员的白细胞、血浆、前列腺液、白带、唾液、尿道旁腺、尿道拭子等7种类型共258份样品进行了核酸荧光PCR检测,这些检测针对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
经过检测,获得以下初步结果:
第一,在已检测的60人中,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及白细胞HIV核酸荧光PCR检测均为阴性。
第二,在已检测的60人中,总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沙眼衣原体(CT)检出阳性共12人,解脲脲原体(UU)检出阳性共9人,淋球菌(NG)检出阳性共7人,巨细胞病毒(CMV)检出阳性共8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检出阳性1人。其中有16人检出1种以上的病原体。
这些受检人员为何多人感染多种病原体?在昨日下午举行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群诊疗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他们是在性接触或其他密切接触中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也有观点认为他们感染一种病原体后免疫力下降,于是成为其他病原体的易感人群。
受检者心理压力大
钟南山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他们得的肯定不是艾滋病,“阴性艾滋病”的说法也没有根据,他也不赞成这样的提法。不过这些受检者确实有疾病,并已经对他们形成困扰。只是这些病并不是未知病毒感染,而是由已知病原体引起。根据检测结果,广医一院感染科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公众无需恐慌。
有意思的是,这次还有12人接受了心理检测,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钟南山说,这个群体心理压力非常大,部分人非常恐惧。在第一次见面时,部分人怎么都不敢与他握手。其中有个小伙子一见到钟南山就痛哭流涕,称对自己的家人充满负罪感,认为自己的不洁性行为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钟南山说,这些病人本身心理都非常痛苦,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消除恐慌心理,公众也不要歧视。至于这些人是否属于“恐艾症”,钟南山回应说,国外确实有这样的提法,不过这些病人的症状并非完全由心理因素引起,而是有具体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就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钟南山表示,由于病例多是青壮年,且发病前大多有高危性行为,部分人员描述的症状多与病原体感染、又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有关,这也提示我们应尽量避免高危性行为,做好保护措施,出现问题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专科机构就诊。性传播疾病是可防可治的,没必要背上过重的心理负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