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采访了几家在杭的大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徐珊直言,塑化剂是环境中“类雌激素”污染的主要源头;近年来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增加,就和环境中的“类雌激素”侵入人体直接相关。
在杭州市中医院,昨日中医妇科汪明德主任医师一天门诊看了90多个不孕不育病人,其中一半是男性,而10年前,他的病人中2/3病人是女性。汪明德肯定地说,男人“不育”,也和环境中类激素有关。
昨天,在浙医二院泌尿外科男性实验室工作了11年的夏晓芳医师告诉记者:男性精子健康的标准,正在逐年下调;即便如此,检测不能达标的病人还在逐年增加,而精子有没有活力直接决定能不能让卵子受精。
夏医师说,上世纪初,精液中含1亿个/毫升精子被认为是正常的;到了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定的标准为4000万个/毫升;而到了2000年,此标准再次降为2000万个/毫升精子;2010年的最新标准,已经降至1500万个/毫升精子。“数量下降,质量也明显下降。2000年左右,精子活率超过60%属于正常;现在,如果精子活率超过40%,就属正常。夏晓芳在实验检测中发现,70%的检查样本精子活率低于40%。
浙江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朱心强教授,研究毒理学有20多年,他也告诉记者,近50年来,成年男子的平均精子数减少了一半,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主要是隐睾、尿道下裂和睾丸肿瘤)的发病率几乎增加了一倍。许多野生动物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如睾丸和外生殖器变小,生育力降低等也相应增加。
他认为,以上这些现象,分析原因,都与“类雌激素”及其类似物入侵人体有关。
今年六一儿童节,在省儿保医院的一次大型义诊中,医生照例发现不少“小睾丸”的娃娃。有个7岁的男孩,带到医生前面一检查:睾丸容量只有1毫升,和初生婴儿差不多大。
泌尿外科主任徐珊说,这几年,男娃娃中尿道下裂、隐睾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欧美甚至每年以倍数增长,这和塑料、塑化剂的使用很有关系:儿童对这些物质十分敏感,所以受到的危害更大。
徐珊说:“环境因素对宝宝的影响集中在胎儿期,尤其是怀孕3个月之内。胎儿生长在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的状态,生殖系统发育自然就会受影响。”10多年前,儿童泌尿外科的不少动物实验,都是使用塑化剂进行,结果发现,重度尿道下裂,和塑化剂及环境中的类雌激素直接相关。
近日,美国一学者称,男婴如果过多地接触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邻苯二甲酸盐”,长大后会变得“女性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男科杂志》上。自1960年代开始,世界上就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儿童体格发育和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趋势。这个与塑料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不谋而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梁黎告诉记者,塑料原料中的不少成分,比如,PCB会引起女孩青春期肥胖;双酚A会导致女孩早熟、卵巢组织学的变化等。她说,“我们已经开始随访观察2岁以下的孩子乳房发育情况。”
名词解释
塑化剂
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记者 林丹 王蕊 通讯员 徐尤佳 王雪飞 方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