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苦苦摸索“看病贵”问题的解决之道时,一个极端案例出现了:据新华社报道,一张天价医药清单落到了一名医生头上,开出清单的,正是她供职的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其父住院40天,医药费高达33万余元,却未能挽回生命。媒体感慨“收费‘黑洞’连自己职工也不放过”,而在不少医院和医生无法抑制“创收、增收”冲动的背景下,“宰”到自己人头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医疗行为有高度专业性,大部分患者及其亲属无法看清医药清单中的“道道”。而这名不幸摊到天价医药清单的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看出了其中“奥妙”,比如抗生素更换频繁,一些贵重药物的医嘱记录、护理记录总量与处方清单总量存在明显差异,护理费用重复收取,病人去世10天后竟还产生费用……这些收费“黑洞”,在以往案例中均有出现,并无“创新”,但放到一起看,还是让人们的内心如冷风吹过。一个个“黑洞”,不仅在吞噬病患的家庭财产,也在侵蚀医患关系的信任基础和医疗行为的道德底线。对自家医生的亲属尚且不惜“下刀”,那对普通患者呢?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收费“黑洞”背后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不难想象,开出这种医药清单的医生,心中考虑的不再是病人的生命健康,而是怎样才能从病人身上赚取更多的金钱。这名“被天价”的医生,尚且需要在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听从主治医生的意见,在并未确诊为癌症的情况下,就让父亲做了“食道癌”手术;如果医生有心瞒骗,普通患者恐怕是防不胜防。
人们常说,“以药养医”让医生无奈“创收”。体制积弊的确是医疗负担沉重的制度原因。但也要看到,这种表面上的无奈之举,已经成为一些医院和医生的“习惯本能”;维持医院日常运营的收入,远不能填满他们的欲望。他们挖出的收费“黑洞”越来越深,不惜损害患者健康,也不知底线何在。这种逐利冲动,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障碍:一旦获利空间被压缩,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势必受到影响,如同被断了“财路”。对于真正深受“以药养医”之苦的医院和医生来说,改革是为他们卸下了“创收”包袱;对于通过“以药养医”谋利的人来说,却不会乐见改革发生,或者,他们会试图往改革中塞进“私货”,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也会使改革本身成为承受人们指责的替罪羊。
这些改革与公益的绊脚石,难道搬不动吗?涵养医德,不仅要靠道德教化,更要通过法制约束。压缩逐利空间,监管逐利渠道,震慑逐利冲动,都少不了严密的制度设计、严厉的法律惩处,以及社会监督的投入。医院的运营情况,医生的诊疗行为,都要公开透明,让人们看清、看懂、看透。(纪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