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随意批评会毁掉孩子一生(资料图)
不良情绪自我调节,父母孩子一起做
1、学会自我解压
现代生活的压力,会让年轻的父母时常处于焦虑和抑郁中。学会自我减压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例如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或一起外出吃饭等、或者参加适量运动,周末爬山郊游都可以缓解烦躁的情绪,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2、把不良情绪关在门外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3、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跟孩子发火动怒,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内心存有恶劣情绪,才看什么都不顺眼,怎样做都有问题。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想想,到底为什么生气?训斥孩子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做会不会真正奏效?想清楚了再做打算。防止情绪化和头脑发热时做出愚蠢的举动。
4、不做应激的反应,秋后算账需及时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在“怒其不争”的失望中,往往选择“新帐老账一起算”,把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一一列举。家长们用这种方式来威胁孩子,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