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地铁里、在午间的快餐店外、在傍晚的天桥上,潮水般的人群总是留下两个字:匆忙。刚读书的时候忙着实习,刚毕业的时候忙着挣钱,刚上班的时候忙着相亲结婚,还没稳定下来就想着买房买车……长期处在忙碌中的青年人,可否慢慢来?
《80后,你慢慢来》引发青年人“快生活”反思
近期上市的《80后,你慢慢来》一书,因直指“匆忙是当今80后的流行病”而受到热捧。“因为匆忙,我们丢失了心灵深处的平静;因为匆忙,我们忽略了来之不易的情感;因为匆忙,我们疏远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因为匆忙,我们虚耗了理想抱负的动力……”,这段话宛如一面镜子,照进了大批青年人惶惶的内心。网友纷纷感慨:“在这个节奏飞快的年代,脑子里早已不擅长去思考,也不敢去思考这些问题了,敢去面对都已是极大的勇气,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思考一下人生。”
就职于上海某机关单位的张涛正是这样一个“一直处于很忙、很焦虑状态”的青年人。今年28岁的他,为了换一个薪水更高的工作而再次投入了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去年年末,他还花140多万元在上海购置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每个月工资条上仅为5400元的他,房贷就需要还5300元。
“还没毕业就到处实习,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又急着买房,买到房子了更急着找对象结婚。不是不想慢下来,是大环境让我们慢不下来。”张涛无奈地说。
谁让青年人“慢不下来”?
快节奏的社会里,调查显示许多大城市93.24%的白领有加班经历,72.5%的职场人表示工作压力已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然而很多青年人还是与张涛一样,想“趁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多赶一些路,积累一些物质基础。”
复旦癌症女教师于娟生前的一篇博文早已成为网络经典语:“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她建议:“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可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青年人在只能“买鞋子”的时候却选择了买房子。为什么明知道这样的做法不理性,却依然停不下来呢?
——群体的压力让青年人变得急躁。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娴,对于目前的工作并不满意,24岁的她希望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尽快安定下来,“然后尽快找对象结婚,尽快买房。”她总是觉得,“和大部分同学比有点落后,看着别人都稳定了、买房了,自己也想着不能掉队。”
——整个社会存在浮躁心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社会节奏越来越快,青年人也只能夹杂在其中,“这是一种浮躁的表现,也是一种个人和社会过度发展的反映。”他认为,过度浮躁会导致青年人对自身健康的透支,甚至还会导致过于求快、投机取巧的心态,误入歧途。
——社会过快发展导致服务和保障机制滞后,青年人产生过多的“不安全感”。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认为,现在许多年轻人感觉生活在不断竞争、随时面临被淘汰的环境之中,造成了他们在经济等方面存在不安全感,这种心理压力会让他们有“被追逐和逼迫”的感觉,于是就停不下来。
“快时代”更需“慢哲学”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此前在谈及白领“过劳死”等事件时表示,在快节奏的当前,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确存在忽视,“尤其是很多白领人群,为了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而没有注意劳逸结合,为了工作毁了身体。其实个人健康管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身体健康这个‘1’,后面的各种‘0’才有意义。”
其实,“慢慢来”并不是消极懈怠,而是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个人和社会都要倡导科学发展,保持合理的速度。”谢遐龄说,“青年人应该追求美好、愉快的人生,为了忙而忽视了一切,甚至牺牲了身心健康,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不负责。”
在关于“过劳死”的热议中,一种“0.8生活学”的生活哲学态度备受关注。这个从医学健康中衍生出来的生活观,倡导凡事不应做到十分满,尽80%的力气就好,留下20%的气力作为回旋与养精蓄锐的资本,简而言之就是“生活需要冲,更需要缓冲”。这种生活态度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不苛求百分百完美,要放宽心态来对待努力与缺憾。
非但生活如此,就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剔除一些非理性的急躁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与改革同样应该抱有宽容的心态,不能希望一个晚上就能改变,而是要更切实际地去发现和正视问题,一步一步寻求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