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精神空巢”需儿女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栾吟之
普陀区人口计生委、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上海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及养老问题研究报告》显示,78.8%的“独一代”父母已经退休,“独一代”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只有27.6%,43.4%的“独一代”因工作忙而无法亲自照顾父母。这第一批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父母,已渐渐由“形式空巢”转为“精神空巢”。
父母等不来子女探望
长寿路街道陆阿婆的家庭情况十分典型:老夫妇俩、女儿女婿以及亲家夫妇,6口人分住在3套房子里。小夫妻俩结婚时就约定,周一至周五住自己家,双休日轮番到双方父母家住两天。设想虽好,但这一生活模式坚持没多久,小夫妻俩因双休日加班或朋友聚会,回父母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许多老人和陆阿婆一样,常常等不到女儿女婿回家,心里虽郁闷,但怕影响小夫妻的事业和生活而不愿开口。
还有的“独一代”父母承担着照顾孙辈的责任。调查中,不少老人说,孩子结婚后搬出去独立生活也有好处,自己多了个人空间,但舒适的退休生活没过几年,又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
家住长风社区的周阿婆夫妇年过六旬,他们每周一到周五最重要的事便是接送孙子上幼儿园、照顾孩子生活。到了周末,儿子儿媳会把孩子接回自己家,还常常因孩子教育问题与老人吵架。老夫妇常常觉得吃力不讨好:“带孩子很累,可我们得到的往往是责备而不是感谢。”
采访中,一些社区工作者感叹,他们把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形象地称作“421”,一个独生子女,要照顾2位父母和4位祖父母辈,而独生子女结婚后成了“842”,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照顾4位父母和8位祖父母辈。传统的中国父母,普遍先考虑孩子后考虑自己,“独一代”父母正是因为体谅子女的困境,才任劳任怨为子女付出。
“独一代”经济难独立
“独一代”正当“三十而立”阶段,忙于开拓事业、经营小家庭,许多人少有精力赡养父母。
30岁的小钟是“独一代”中的佼佼者。他出国留学6年,3年前回国,找到一份好工作,平时和父母同住。他每周三四天到处出差当 “空中飞人”,晚上大部分时间要应酬客户,周六周日难得在家,只想关起房门一句话不说。小钟常常觉得心怀歉意,没时间陪家人吃顿饭、出去玩玩,因此出差时常会给父母买些礼物予以弥补。
调查还显示,在经济收入来源方面,子女已婚的“独一代”家庭中,成年子女对父母进行补贴的比例仅占2.5%。有的“独一代”在经济上难以独立,“啃老”至今。家住长寿社区的小李小夫妻,两人年薪加起来20万元左右,双方父母靠退休工资生活,小李的父亲还经营一家小店。小两口无论是买房、买车还是出国旅游,都会向父母伸手要钱,开销远超过收入。
采访中,许多“独一代”对此见怪不怪,他们觉得,现在生活成本比较高,大笔开销由父母“帮一把”也是天经地义。而社区工作者却有不同看法,相比上一代人,他们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物质享受,而这种享受有时已远超年轻人的自身承受力。有的父母对子女提出的消费要求百依百顺,这对独生子女长远的个人发展并没好处。
“精神空巢”更难熬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上海的“独一代”家庭空巢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算了一笔账,“独一代 ”父母早在50岁之前就开始经历“家庭空巢”,中年空巢期加上老年空巢期,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由“形式空巢”转变为“精神空巢”,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
目前,应对“形式空巢”的方式越来越多,本市民政、卫生等部门正计划逐步建立构建“居家、机构养老”——“老年护理”——“老年医疗”的三级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老年送餐、日托等社区服务也越来越普及。然而心理学家认为,对老年人来说,“精神空巢”比“形式空巢”更加难熬,而“精神空巢”产生的焦虑更难安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很难做好,还是希望子女们“常回家看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