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清晨6点多,一名7旬老汉因不堪病痛折磨从龙岗坂田新围仔村一居民楼天台跳楼身亡。5月24日7时许,因为婆媳关系升级,宝安观澜的廖婆婆竟抱着不满一岁的孙子从6楼家中窗户跳下,双双身亡。次日,龙岗南湾的7旬爷爷将调皮孙子打成重伤后跳楼身亡。接连发生的惨剧敲响了人们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警钟!如何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如何引导他们开朗积极地度过晚年呢?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余常红医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老年人常现焦虑抑郁
余常红医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被子女带来看心理医生的老年人人数明显增加。老年人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抑郁情绪。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人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生活突然空闲下来,精神上往往很空虚,觉得自己好像对社会没啥用处了,会有较强的失落感。另外,子女又长大成人,各自离开老人身边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又加之亲朋亡故,老年人更加觉得孤独寂寞,忧心忡忡。
老年人爱操心,他们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看不惯但管不了,这时候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产生焦虑抑郁感。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余常红说,大部分到康宁医院进行心理咨询的老年人都是因为身体疾病而产生的焦虑抑郁。他们常常会放大自己的病情,担心失去生活能力,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此外,很多老年人还存在着多疑的心理和自卑感。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嘘寒问暖,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晚辈们嫌啰嗦,不搭理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2年轻人要多付出关怀
如何开导老年人、慰藉老年人的心灵呢?余常红说,除了老年人自己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子女更加需要多些关爱和耐心,让老人感觉到亲情的温暖。
年轻人要多尊重多关心老人,尤其是祖孙三代同住的时候,当媳妇或晚辈的,都应该设身处地了解老人的心理特点,尽量将婆婆当作母亲看待,积极地去关心她、体贴她,丰富和充实她的精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婆媳冲突时,儿子的角色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儿子的身份,切不可偏袒任何一方,用情感化解婆媳矛盾,让家庭和睦。
同时,老人要摆正心态,摆正与儿女及其配偶的关系。老人生活经验丰富,大人有大量,多容忍小辈,遇到矛盾冲突时,双方应从对方角度多考虑,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小辈们在外工作也不容易,有时他(她)们在外遇到一些挫折,做长辈的应尽量给予关心和帮助。
余常红表示,老年人和子女要多互相沟通,有事多商量,凡事多为对方着想,退一步海阔天空,非原则性问题不要太计较,避免说有伤感情的话。
3发现抑郁症状要及时就医
余常红提醒说,老年人典型的抑郁症表现不难识别,如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兴趣索然、反应迟钝、失眠、少语少动、消瘦、悲观绝望等。但是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抑郁症不典型的表现仍然很多,尤其在老年期,易被误诊或漏诊,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许多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而抑郁焦虑情绪并不突出或将情绪低落归咎于躯体问题。他们因此常常就诊于综合医院,很少就诊心理科,病情往往被迁延。诸多的躯体症状可表现为:头疼、胸痛、背痛、腹痛及全身疼痛;胸闷、心悸;厌食、胃腹不适、腹胀、便秘;口干、手颤、出汗、周身乏力;睡眠障碍等。余常红说,当老年人以某一种不太严重的躯体疾病开始,反复就医无法诊断或无法用现有的疾病解释症状时,子女就应该考虑到老年抑郁症的问题,及时带老人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专家建议
“心平气和”很重要
很多老年人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余常红建议老人要树立长寿的信心,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多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保持一颗“不老的心”,使退休生活充实而有趣。
老年人平常要多跟家人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一旦遇到烦恼要学会倾诉、敞开心扉,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一些朋友。平时还可通过多参加健身活动、外出旅游来放松身心。多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打打球、听听音乐、下下棋、跳跳舞,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心情自然舒畅。
老年人要“知足者常乐”,对子女、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否则,期望变成失望,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遇事一定要冷静,即使是不顺心的事,也要保持“心平气和”,三思而后行。生活中要助人为乐,乐意助人可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与人相处“和为贵”。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困扰,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年纪大了身体上有些病痛难免。老年人要学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避免过分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庄瑞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