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黄永玉之弟、画坛怪才黄永厚逝世,高官索画不得他却赠画司机
健康
健康 > 正文

大师黄永玉之弟、画坛怪才黄永厚逝世,高官索画不得他却赠画司机

原标题:大师黄永玉之弟、画坛怪才黄永厚逝世,高官索画不得他却赠画司机

编辑|winningleung

逝者

黄永厚(1928—2018),土家族,湖南凤凰人,画家。黄埔军校、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书画大师黄永玉之弟,当过文艺兵、记者,1960年从央美毕业后到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执教。1984年任安徽省书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九方皋》、《渐江》、《桃源》等。著有《黄永厚文画》、《头衔一字集》、《冰炭同炉》等。

8月7日,画坛怪才、国画家黄永厚于安徽合肥逝世,享年91岁。世上不从流俗的艺术家又少了一位。

1928年,黄永厚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书香世家,其胞兄也是享誉画坛的书画大师黄永玉,表叔为著名作家沈从文。1980年代初,黄永厚离开工作的城市合肥到北京当自由画家,成一代名家。近几年,年事已高、身体不适的他回到合肥颐养。

黄永玉曾借用陆游的词,评价厚弟几十年的画作“幽姿不入少年场”,意指其“不趋附、不迎合,而且不羡慕为人了解”。黄永厚弟子陈远回忆老师,不谄媚权贵,有高官来求画他不给,却赠予给他开车的司机。

黄永厚称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的他对弟子说,“不要想别人,写你自己,画你自己”。

一代名家,不从流俗

8月7日晚,黄永厚之子黄河、黄风安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泣告,称黄永厚于8月7日19点过世,享年91岁。

“在北京的时候,老爷子去世前有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在老爷子身边,直到几年前,他做了手术,回到合肥。” 现居北京的青年文史学者、弟子陈远每年都会看望黄永厚。8月8日,陈远起身赶往合肥,接到老师噩耗的时候,他的手都是抖的,“这个教我自由的老头走了”。

黄永厚是书画大师黄永玉的二弟,画作风格狂放不羁。

黄永厚于1928年出生于湖南凤凰的一个书香世家,是书画大师黄永玉的二弟,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表侄。他的画作极具个人特色,笔墨狂放不羁。陈远说,老先生更看重的是通过画作和长跋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对时代的看法。黄永厚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曾赠字“大丈夫不从流俗”。

2014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研究员孙旭光曾为黄永厚的书画作品展作序。“黄永厚作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物还是静物,最大的特点都是鲜活灵动的,都充满了张力和动势,让你看到他的作品后不会是昏昏欲睡的没感觉,而是能够带动你的心灵去跟画面的人和物一起律动。”孙旭光说。

黄永厚笔下的魏晋人物之一阮籍。

翻开黄永厚的作品,读者会被他写下的长跋所吸引,因此有人说他的画是文人画。“从画家的正脉上来讲,文人画从元代以来,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它慢慢蜕变,这个蜕变就是完全沉浸在技法和笔墨当中,丧失了这种书画原本应该有的精神。”陈远称,“先生画作有技法也有笔墨,但更重要的是,作品里有他的思考,和他对这个世界的关切”。同样,中国著名画家韩羽曾经评价黄永厚的画作里“不仅有前人,还有他自己”。

陈远觉得,黄永厚作品中常见的是对时代的发现和看法,“最多是对人性的发掘”。

天才少年,大器晚成

黄永厚在黄家排行老二。幼时有一次发高烧,已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父母从此对他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他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他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兄黄永玉12岁离乡到福建厦门集美中学读书,比他小4岁的黄永厚担起长子的责任,在家做饭,带三个弟弟。黄永玉回忆:“我也寄了一些小书小画册给弟弟们,没想到二弟竟然在院子大照壁墙上画起画来,他才几岁大,孤零零一个人爬在梯子上高空作业。这到底是鬼使神差还是孔夫子他老人家显灵?当然引来了年纪一大把的本地文人雅士、伯叔婶娘们额手赞美。”

黄永厚的父亲是美术教师、男子小学校长,画一笔好蝴蝶;母亲教音乐,是女子小学校长,常按着风琴,教山村孩子练呼吸、音阶,在那个闭塞动乱的年代,思想新潮、热爱教育的母亲,自己托人从上海买教材,在学校排练儿童歌剧《可怜的秋香》《暖和的太阳》《小麻雀》等,这些艺术启蒙对童年、少年的永玉、永厚兄弟来说,远比四书五经、数理化更有兴趣。

相比兄长黄永玉,黄永厚称得上是大器晚成。

手板被先生打烂都学不会数学的黄永厚,语文、音乐、美术等科目却一学就会。那时,家乡有个游击队驻防,部队有人教唱歌,还经常在街道上画宣传画,做饭、带弟弟之余,去看画听歌就是他所有的娱乐,仅有的教育。

黄永厚14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了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在部队里,还是画画。1954年,他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黄永厚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当年随老伴转业到广州后,画点画,投点稿。广州办广交会,他搞点商品包装、糖果包装,收入颇丰。黄永玉有一次到广州来,黄永厚做东上街购物,给阿嫂到拍卖行买了一对钢笔,落了个豪客之名。后来听人说“万元户”,黄永玉就不以为然,说:“我家老二1958、1959年,银行存款就有几万块钱。”

1959年黄永厚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相比兄长黄永玉的少年成名,黄永厚称得上是大器晚成,晚年享誉。成名的黄永厚,在回答学生如何学画时的问题时最爱说:“艺术要想象。”他的意思是,技能的层次始终是基础的,也是次要的,而你的思维、你的创造,才是艺术的根基。他还爱说一句:“艺术不折磨人的灵魂,不能称其为艺术。”

赠画司机,尤爱小波

师从黄永厚十年的弟子陈远与师傅情同父子,有一个场景始终在他的脑海里无法磨灭。前几年,老先生生了大病,做了手术后就回了合肥。“我每年都会过去陪他一到两天。”说,陈远说,“去年,他那时候拿着笔要给我写字,结果笔有些拿不稳,他就说‘我怎么写不了字了’,心里非常着急。”陈远说,黄永厚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

九方皋.png

黄永厚经典作品《九方皋》。

陈远永远记得先生的教诲,“艺术的本质是自由”。“要有你自己”,陈远回忆,“他经常跟我讲,你无论是写也好画也好,你不要想别人,写你自己,画你自己。”比如黄永厚的经典作品《九方皋》(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的相马家),陈远评价为,“这个人物那一代人的画家基本上都画过,但基本都是遵循前人的叙述,准确的刻画这个故事而已。但他有自己的发挥。

“做自己”似乎成了黄永厚生活里的信条。回到合肥之后,当地领导去看望他,希望给他建一个美术馆,他却回绝了。陈远说老人家跟他讲过,曾有级别很高的官员到他那里去求画未果,“但是像普通人,比如有的时候替他开车的司机,他开心了就给对方画一张。”

黄永厚喜欢读书,陈远说老先生的生活非常简单,“就是看书和画画、写字,更多的是看书”。他看书博杂,他的书架上,虽然没有珍本奇本,但从政治学到经济学,乃至当今文化领域内每一本受到关注的书,都在其中。“随手抽出一本,从头到尾,朱笔勾勾划划,写满蝇头小字,都是老爷子的读书心得。当今号称读书人的人不可谓不多,但大多是为稻粮谋,‘给自己读的’,可谓少之又少。”陈远说。黄永厚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王小波,王小波去世了,他还大哭了一场。

黄永厚特别喜欢《世说新语》,画过许多关于《世说新语》的题材。“想达到《世说新语》的味道,很难。明清小品,像张岱那种,写得多好。”

黄永玉在为二弟写的《晨钟暮鼓八十年》中说:“他的画风就是在几十年精神和物质极度奇幻的压力下形成的。我称之为‘幽姿’,是陆游词中的那句‘幽姿不入少年场(美好的姿色得不到青年人的喜欢)’的意思。无家国之痛,得不出这种画风的答案。”

(选自 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文,仅供交流,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撤除或替换相关内容。本文版权及内容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