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护士奶奶”袁晓凤
健康
健康 > 正文

致敬!“护士奶奶”袁晓凤

原标题:致敬!“护士奶奶”袁晓凤

来源:北京晚报电子版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在,75岁的袁晓凤仍然坚守在护理一线。

50多年来,袁晓凤(中间读报者)一直与患者打成一片。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也是《护士条例》施行十周年,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心关爱护士,敬老爱老助老”。

说起护士这个岗位,很多人就会想到年轻漂亮的“美女小护士”。但在北京同仁医院,有一位75岁依然站在护士台前工作的护士奶奶,她就是眼科会诊中心的护士袁晓凤。初次见到袁晓凤的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75岁的护士:她走起路来脚下带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和中年护士看起来差别不大。

1963年,20岁的袁晓凤从护理学校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配至北京同仁医院工作。当时的眼科老主任看了她的简历后,把她“抢”了过来。其实,袁晓凤心仪的科室是外科,“外科手术大刀阔斧”,施展空间大,眼科只能在眼睛那么小的空间里腾挪,“没意思”。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既然到了眼科,袁晓凤就决定要在这里认真工作。她从给患者喂饭这样的基础护理做起,在眼科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55年。

55年过去了,科里的主任换了几任,眼科的病床数从72张拓展到500余张,同仁医院也从当年的一栋小门诊楼加一栋病房楼发展到现在的一院三区……一切都在变,但袁晓凤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始终如一。

爱上那身洁白的护士服

1960年,17岁的袁晓凤面临着初中毕业后的升学考试。她成绩很好,老师和家人都希望她能继续读高中,然后像哥哥一样考大学。但袁晓凤却坚持要报考护理学校。“我们那所初中学校旁边就是护理学校,每天放学时,我看到护士们穿着漂亮的护士服从医院回到学校,特别羡慕。”

那身洁白的护士服让袁晓凤深深地喜欢上护理这个职业。初中毕业时,她坚持要考护理学校。母亲拗不过女儿,最后也同意了她的要求,“你就是看上了那身白衣服!”母亲一语点破了她的小心思。

在护理学校上了两年基础课之后,袁晓凤先到通州区的潞河医院见习,“终于能穿上护士服了。”后来,她又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医疗机构实习,毕业分配来到同仁医院后,她就把这家百年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这里,她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外科医生老崔。现在,80岁的老崔每周也来医院出两次门诊,赶上门诊病人不太多的时候,老崔就会到眼科会诊中心的分诊台前看看老伴儿。要是哪一天没来,别的护士还会问袁晓凤,“您家老崔怎么没来?”

在同仁医院的眼科,袁晓凤在老护士们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工作8年后,她成为眼科的总护士长。2000年,袁晓凤准备退休,正赶上眼科成立会诊中心,“当时也有其他医院聘我去工作,但我舍不得离开同仁医院。”于是,她直接返聘到眼科会诊中心,在会诊中心的分诊台继续她热爱的护理工作。

对伪造挂号条明察秋毫

2016年,北京市为了治理号贩子,在市属医院取消了医生加号。但在同仁医院,有些患者情况特殊,确实需要加号的,医生可以给患者写一张加号条,签字盖章之后的这张加号条,要请眼科会诊中心来审核。因为袁晓凤熟知科室里每个医生的签名,这项任务主要由袁晓凤来承担。在同仁医院的挂号处,只有经过会诊中心审核通过,并加盖“暗号印章”之后的挂号条,挂号处才会给患者挂号。

每天,眼科都会有100多名患者拿着不同医生开出的加号条,来到会诊中心的护士台前,请袁晓凤来审核。这位70多岁的护士,眼睛不仅不花,眼神还特别犀利,伪造的加号条,想要逃出袁晓凤的眼睛还真难。

有一次,一个“患者”拿着医生的加号条来这里审核,袁晓凤扫了一眼,就看出医生的章不对,“有点瘦,比正常的医生章要窄。”袁晓凤二话不说,就在加号条上打了一个“×”。“患者”自知理亏,也没争辩,扭头就走。袁晓凤知道,这就是个“号贩子”。

现在,眼科所有的分级转诊管理全部由袁晓凤把关。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说,“她原则性强、非常公正,而且识别号贩子能力强,什么伪造的病历本啊、加号条啊,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在眼科工作多年,袁晓凤心里想的都是患者。魏文斌说,“她特别会为病人着想,善于跟人沟通,能按照病情给病人分诊。”就说这个“按照病情分诊”,在别的医院眼科难度不大,但在同仁医院眼科,直径不过2厘米的眼睛被分成12个亚科,眼科的专家上百位,简单通过病人的描述,看看以前的就诊记录,袁晓凤就能给患者推荐到最合适的专家处就诊。

20年前的病人成了朋友

“55年了,一天没离开过同仁医院。”现在,袁晓凤坚持天天上班,清晨不到7点半,她就会出现在眼科会诊中心的护士台前。每一天,几百人从她面前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扑面而来,几十年来,很多问题都是重复的,但袁晓凤一点都不烦,“对于患者来说,这些都是他的新问题,要多替他们想想。”

在眼科的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很多患者成了袁晓凤的朋友。20多年前,袁晓凤遇到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他在工作中被化学品烧伤,眉眼口鼻都无法分辨。就在医生护士给小伙子紧急治疗的同时,袁晓凤听到小伙子的工友念叨说,今天小伙子本打算下班后和女朋友在前门约会。“这种情况,女朋友肯定是见不成了,而且,小伙子的模样可能也会吓到女朋友。”袁晓凤赶快请工友联系小伙子的女朋友,提前给她做思想工作。姑娘后来见到小伙子也很吃惊,但她努力平复心情,安慰小伙子:“你别着急,咱们好好配合治疗。”

小伙子在医院一住就是三个月。眼科病房的护士们像对待亲弟弟一样,今天蒸个蛋羹、明天包点饺子带来,变着花样给他加强营养。有时间就跟他聊几句,关心开导他。小伙子在治疗期间,眼睛看不见,嘴里因为有插管,又不能说话,要是有什么需求怎么表达?袁晓凤找来药房的旧药盒,做成有圆孔的模板,小伙子摸索着把字逐个写在圆孔中,大家就能分辨。第一次写字,小伙子颤颤巍巍写下一排字,“谢谢阿姨们,我会好好活下去。”

“我一辈子忘不了这个病人。”当然,这个病人也没有忘记护士阿姨们。“前段时间他还来看过我呢,现在他是高级按摩师了!”袁晓凤和护士们曾经开导的那位姑娘,对小伙子一直不离不弃,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现在的袁晓凤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有困难的患者,她总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替他们考虑。有一天,快到下班时间了,会诊中心来了一对母子。儿子腿有残疾,母亲坐在轮椅上,眼睛红肿,眼泪直流。凭经验,袁晓凤知道这位母亲可能得了角膜溃疡。“您的病得看角膜科,但这会儿没有角膜专家出诊,您可以先去急诊,用上药控制一下。明天上午角膜科主任出门诊,到时候一定给您想办法!”几句话,病情没耽误,患者还能看上专家,母子俩特别高兴地离开了医院。

“站在对方的角度,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有时候一句话,就为病人点拨了一条光明的路。”

为康复训练发明小装置

袁晓凤干工作有一股“韧劲”。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近年来,眼科技术发展很快。有一年,同仁医院的一位眼外伤专家从国外学习归来,开展眶壁骨折复位术。这种手术之后需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但当时医院还没有购进昂贵的进口康复设备,只能让患者用手指在眼前左右、上下晃动,进行康复训练。

袁晓凤在查房中发现,这样的术后训练,病人很难坚持,也不重视。她了解康复训练原理后,在患者的输液吊杆上挂一根红绳,绑上一号电池,做成了一个简易的训练器。患者平躺好,护士调整好电池的高度,患者盯着晃动的电池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国外的专家来参观访问后,连连给聪明的中国护士点赞。现在,眼科使用的很多护理小发明都是袁晓凤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带领大家一起研究出来的。

2000年,袁晓凤从眼科总护士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护士。职位变了,但她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对医院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今年下半年,袁晓凤即将迎来自己75周岁的生日。有一天,她和老伴聊天:“你都80岁了,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啊?”老伴崔大夫说:“你要上班,我就陪着你。”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护理经历,袁晓凤觉得特别满足,“是医院这片沃土培养了我。”每个清晨,袁晓凤走进东交民巷1号的眼科门诊时,步履匆匆而又坚定。55个寒来暑往,当年那个青春飞扬的“美小护”,如今已经年逾古稀。但她对护理工作的激情与热爱,一直都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