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疗,是我们「人傻钱多」吗?
健康
健康 > 正文

援外医疗,是我们「人傻钱多」吗?

本文作者:自得麒乐

编辑:燕白黄瓜

2018 年 7 月,我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援外经历。

援外医疗,在大家的认知中往往是大受欢迎,所到之处充满鲜花和掌声,是跨越种族文化宗教制度的世界人民大团结。

其实,援外的日子里,并不总是鲜花锦簇。

我援助的国家,是个被英国殖民过的加勒比岛国,在独立之后,他们仍旧认为自己是某种程度上的英国人,因此,他们也习惯带着老牌发达国家的傲慢看世界。例如在药械捐赠的仪式中,最开始我们写的是「捐赠(donation)」仪式,但是对方不太满意这个名字,改成了「交接(handover)」仪式。

而这反映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复杂的国民性格——从非洲贩卖到加勒比地区后的身份丢失,以及身份认同的重构。

这种奇怪的身份认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我们援外医疗来说也是一样。

手术台上,没有你的位置

刚开始在受援医院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做心脏冠脉搭桥。这是个在中国手术量已经明显萎缩的术式。腔内技术的发展,国产支架的崛起,几乎快把中国心外科医生逼失业了。

而我所援助的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医生放冠脉支架,所以每年仍有不少数量的搭桥。带着初来乍到的好奇,我去观摩了。

作者供图:手术室的休息室阳台

主刀在开胸接体外循环泵的时候,心外科一个高年住院医在分离大隐静脉。我,作为一个血管外科医生,分大隐静脉那是入门看家活。高年住院医做得太糙了,场面血腥得有些失控,于是我提议说我可以刷手上手术台帮忙。

我无比清晰地记得,那位主刀医生说的话:

「这里没有你的位置。(There is no space for you.)」

这句话就这么光秃秃、直楞楞地丢出来。前面没有加任何客套的谦辞,后面也没有进行补充。即便知道有可能是习惯差异,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让我觉得极度不适。因为你分明地感受到,那句话里毫不掩饰的不尊重。

中国医生,不是来学习的吗?

这种不尊重的感觉,作为援外医生的我,时不时就能体会到。

有次我在除了我之外空无一人的手术室坐着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有护工进来,很惊讶地说:「今天护士人手不足,你的手术已经被停了,他们没有告诉你么?」

是的,没有人告诉我。

到介入室做手术则是我非常糟糕的体验。尽管介入室的护士们非常友好,但是每一次护士长都会非常不高兴地先把我说一通,大意是我做的手术没有通知到她,她都不知道,虽然最后她都会安排上手术,但是那种溢出到空气中的不情愿,让我觉得极度不适。

我已经按照各种程序去安排手术了,作为一个经常都见不到人的护士长,不知道当天有哪些手术,难道不是你自己的管理存在问题,跟我何关?

作者供图:从医院三楼走廊拍出去的市中心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敬,也许是相当一部分援外医疗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环境的写照。

一开始,我的确存在着心理上的落差,甚至你自己都会怀疑,我们国家出钱出力,就是来自讨没趣的么?援外医疗的意义到底何在呢?

渐渐的,我才发现,这些不信任、不尊重,很大程度都源于对于中国完全的不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提出派遣医疗队的计划 3 年后,第一支医疗队才得以真正成行的原因。

在大多数国家,医生都是一个精英职业。甚至在越贫穷的国家,越是如此。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技术未必有多好,但他们可能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有着在欧美读书的经历,有着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收入。

而来自第三世界的中国医生,你们不是来学习的么?

你们中国公司,建过超过 6 层的楼吗?

今年 2 月,一次我在手术室,一个护工突然拉着我聊天。因为口音的原因,最开始我没听太懂他想说什么,直到他连着手势一起反复跟我说「explode」,我才终于反应过来,他竟然想跟我聊的是江苏化工厂爆炸事故。

上班路上,我常听的音乐广播台会播几分钟 BBC 的新闻。对,你知道的那个 BBC。这种小国家的广播台,节约成本开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别人的节目来充自己的时间。

而这一年,我从广播听到的跟中国有关系的新闻,最多的是关于中美贸易战,然后是新疆、香港,还有贺建奎。如果把中美贸易战算成中性报道,那么剩下的全都是负面报道,带着主观偏见的负面报道。而这,就是他们能了解的中国。

目前,岛上只有一个在建的中国企业承担的建筑项目,在拿下之前,对方问的问题竟然是:「你们公司建过超过六层的楼?」

中国,基建狂魔,竟然被问,你们建过超过六层的楼?

作者供图:中国援建的当地市场建筑

说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是不对的,我们去市场买菜的时候,偶尔就会遇到热情的菜贩要跟我们比试中国功夫。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看过的「中国电影」,也许就是成龙、李连杰和李小龙演的好莱坞功夫电影。

这就是我们面临尴尬现实的写照。

援外医疗,是大国外交的落子布局

中国医疗援助,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工作,而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更直白地说,中国对一个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并不是基于这个国家对中国医疗援助的需要,而是基于中国对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需要。

例如为什么医疗援助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被美国视为「后院」的地方,也勿怪这里正是当前继续与台湾维持所谓「外交」关系的绝对主力(15 个中的 8 个)。

这个小小岛国上的国民,看美剧、美国电影,每天早上医院的电视里,播的是迈阿密的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那些直接就是美国的电视台,这就是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先天优势。

而美国的优势有多明显,中国影响力的劣势就有多显著。

不要高估了中国的影响力。中文形成的天然语言文字屏障,使得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是困难的,如果没有主动发声,那意识形态的偏见之下会是什么样?连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都对大陆/内地充满误解和偏见,更何况其它?

没有什么,比亲眼所见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供图:中国的援外医生

援外医疗,是对中国医学实力的一次直观展示,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它在纠正偏见,打破陈见的同时,也试图潜移默化地完成着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软输出。

而且,援外医疗比援建便宜多了:一个工程项目的钱,够派援外医疗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援外,真的只是我们「人傻钱多」吗?

很多国人都有偏见,觉得只有中国人傻,国内还好多问题没解决,怎么还去援外?事实却并非如此。

世界上主要大国都在援外,包括印度那样的国家也在援外,美国每年的援外的金额更是中国的数倍到十几倍,差别只在「怎么援」上面。

美国的援外大多数是带着政治条件的他们的援外资金更多投入到人、组织和活动上,例如委内瑞拉的瓜伊多,中国香港的反对派。

而中国的援外是不带政治条件的,更多投入到技术和实物上,比如农业技术、基础建设、援外医疗等。

概括来说,美国援外主要目的是扶植亲美势力建立亲美政权,中国援外更关注民生,秉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间的深厚友谊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超越党派轮替、政府更迭的稳定基石。

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中国的援外更希望能够让民众对中国有普遍好感,在这种基础上,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操控反华议题是没有市场的。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中国选择援外医疗这种形式的原因就很清晰了:有什么能像援外医疗这样,即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文化输出,又能直接广泛地接触到受援国家最普通的人民群众,既能呈现专业技术水平,又能展示亲切友好形象?

也许又有人说,就为了联合国的几张投票,做这些有什么大的意义?

首先,投票仍然是有意义的。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也体现在怎么通过国际组织来保护甚至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海牙国际法庭的主事者有来自中国的,那个闹剧一样的南海判决怕是上法庭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些国际组织的领导者,正是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其次,在今天,外交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联合国的几张票,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例如,帮其它国家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钢铁,是在帮助中国消耗严重过量的钢铁产能(这个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去产能做减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建设的港口和铁路,是在降低中国获取各种生产资料的成本;援建的发电站提供的稳定电力,让更多国家的人能够使用电器,而中国,正是电器第一大生产国……

作者供图:屋顶上来自中国的太阳能面板

更何况,近年来中国很多援助,采用的是无息或者低息贷款而并非无偿的形式进行,这就是你绝对不陌生的、西方媒体热衷炒作的、所谓「债务陷阱」(债权国刻意的向另一国提出大量的货款,在债务国无法履行债务义务时,强迫该国在经济或是政治上的让步)。

这不是一个国家有能力独善其身的世界,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世界依赖中国,但作为现阶段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中国也同样依赖世界。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中国的产品、制造力、生产力也都面临走出去的现实需求。

在中国深入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而且还将也必须扩大自己的海外利益。

这一切,没有了解没有好感,谈何容易?

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

中国仍然有着强烈的发展需要,而一个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和平崛起,其实在近现代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在重重阻力之下,中国如何去开创这个先例?怎么去向话语权长期被西方把控的世界,诠释中国的形象,解释中国的崛起?

援外医疗,就是这个答案中的一部分。

而我们,都是答题人。(责任编辑:陈以寒)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协和八(pumc08),授权丁香园转载发布

审阅:粉条儿菜、狗爪半夏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