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一月跌去21% 旱涝保收的CXO生意也不行了?
健康
健康 > 行业 > 正文

药明康德一月跌去21% 旱涝保收的CXO生意也不行了?

作者|刘敏 编辑|董蕊 策划|凤凰网健康

医药圈里有句话:世界范围内,只要你有做药的需求,就可以找到药明康德实现。

药明康德,中国CXO(医药研发生产服务)龙头企业,全球第四大CXO公司。即便在全球医药市场下行的2022年,其营收和净利润也分别高达393.55亿元和82.6亿元,并且增速全部超过70%。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业绩狂飙的企业,股价却在五一前后发生“踩踏”,不到一个月跌去21%。截至5月11日收盘,药明康德再次险收67.79元,相比一年半前的最高点跌去近61%,市值蒸发3000亿。

业绩在增长,市值却腰斩,这样的反差不止在药明康德一次上演。2021年7月,药明也曾在股价登顶后一路下跌,市值年内蒸发近千亿。这个医药“优等生”为何总被市场解读为利空?更值得关注的是,哪怕疫情期间也能旱涝保收的CXO生意,是否真的迎来低谷期?凤凰网健康《凤凰健闻》带来解析。

药明康德一月跌去21% 旱涝保收的CXO生意也不行了?

身处周期波谷,又逢最差预期

一位曾在药明康德工作过的人士告诉凤凰网健康,2022年时,药明创始人李革就在多封员工信中表达: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希望大家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变化潜藏在更早期。2021年,中国创新药泡沫破灭,一级市场和IPO趋冷,作为创新药上游产业链的CXO市场迎来最后的狂欢。熙德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李秋实曾经分析,由于很多创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项目立项要晚1-2年才能体现在CXO公司的业绩上,CXO产业会表现出强烈的“后周期性”。也正因如此,直到2021年下半年,CXO行业的估值才开始见顶;同样直到2022年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CXO公司才开始下调收入增速预期……中国CXO产业正式迎来周期波谷。

药明康德本轮股价跳水,是在其4月24日发布2023年Q1季报之后。季报显示,公司当期营业收入89.64亿元,同比增长5.8%;归母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2.0%——医药市场一片低迷的当下,这一业绩已算表现尚佳。但是二级市场反应异常,药明股价应声下跌、至今萎靡难振。

“应该说,药明康德的发展依然是稳中向前的,但是对二级市场来说,现在的药明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预期。不像有新冠订单的时候,大家对它的增量预期爆棚。”一位长期研究药明康德的行业研究员告诉凤凰网健康,不仅预期较低,很多投资者对于药明康德的认知理解,也与药明康德的价值逻辑“脱钩”。

很多投资者将药明康德理解成了一家‘创新药’企业。但是事实上,药明是一家‘平台型’企业。巨大的体量下,很难因为某一个爆款创新药一飞冲天。相较于高增长,稳定更符合它的属性。也正因为如此,投资者们‘看不上’的30%、40%的增长速度,反而是药明的管理者们满意的。这才是药明的真实属性和体量。”

上述行业研究员向凤凰网健康强调,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CXO领先企业,已经是行业里的“大象”。对于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更进一步的增长不会突然而至,而要慢慢拓展。

不过,一位二级市场研究人员也向凤凰网健康补充,药明康德作为绩优股一直被抛售,除了因为正在遭遇最差预期,还因为这类公司没有很高的分红比例。“投资者没法把它当成赚股息的策略配置,只能把它当作成长股,不停期待它的高成长、高景气还有高回报。”

药明康德一月跌去21% 旱涝保收的CXO生意也不行了?

传闻不断引动荡,发展前景难预期?

绩优股冷,似乎正在成为药明康德的“特色”标签。只是哪怕在旁观者看来,这个标签也隐藏着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无奈”。并且同样令他们“无奈”的,应该还包括一些传闻。

3月28日,网传药明康德在上海临港的细胞及基因治疗子公司药明生基关闭,裁员百余名。药明康德次日予以回应,称子公司仍在,仅裁员50多名;并解释该做法其实缘于CGT行业快速降温,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流失。

与此同时,关于药明系大股东频繁减持的传闻也从未间断。报道显示,仅在2019年7月2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药明康德就发生了106次股东增减持行为,金额累计在326.1亿元。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当属实控人李革等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的减持,有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李革在内的大股东已减持套现超70亿元。同时今年一季度,哪怕是药明股价“跌跌不休”期间,仍然传出多位重要股东减持,减持股份市值约超32亿。

无论是药明生基倒闭裁员,还是药明系股东减持撤资,如此引发行业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其折射出的行业隐忧——CXO龙头药明康德以及它所代表的CXO产业,是否真的迎来下坡路?

“眼下,细胞及基因治疗技术(CGT)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在于它还没有办法突破量产、不能规模化应用。”前述长期研究药明康德的行业研究员告诉凤凰网健康,药明康德通过药明生基在CGT领域率先做了布局尝试,发现在紧缩的大环境下难以维系,就选择了先关闭该线路,也算是在商言商的权衡之举。

“药明康德盘子大且主要是发达国家客户,其中不乏CGT领域代表。但是现在大环境堪忧,这类企业的融资链说断就断,最后就是向药明砍单。但是药明生基的服务线做小客户成本又下不来,所以不如关停。”另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向凤凰网健康补充,“大象起舞”其实更难,对于药明康德来说,其再次向前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多衡量,以更好地向投资者交代。

凤凰网健康留意到,药明康德2022年年报显示,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业务毛利为-8735.64万元,亏损进一步扩大;毛利率为-6.68%,较2021年下降4.65%。不过,其老牌的化学业务、测试业务包括生物学业务,依然在稳健增长。其中化学业务增速尤为亮眼,实现收入288.50亿元,同比增长104.8%。

至于大股东包括药明高管的频频减持,数位业内人士都向凤凰网健康表达了“可以理解”。不过,森瑞投资医药研究员田新杰向凤凰网健康补充,药明康德的很多高管拿的都是股权激励,因此高管股权激励的那些部分减持可以理解,但是实控人反复大额减持肯定会对股价有很大影响。

市场担心药明系高管减持套现,还是因为关注其发展信心。5月5日,一位投资者通过投资者关系平台向药明康德董秘提问,称“药明康德2015年从美囯以3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退市,通过一拆三(药明康德、合全药业、药明生物)实现资本运作,中间起起伏伏。现在李革连续大额减持是否为了偿还当时运作的贷款?至今还欠多少?”然而药明康德董秘并未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依然给公众留下了无限揣测。

药明康德一月跌去21% 旱涝保收的CXO生意也不行了?

据《中国医药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21年规模达到1.7万亿。而服务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巨头的药明康德,却险守2000亿市值。未来,药明康德是会向前一步还是继续坍缩?

有医药领域资深人士告诉凤凰网健康,如果中国医药市场最终迎来像美国市场的大爆发,药明康德就将收获属于CXO领域的价值飞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医药市场约占全球医药总支出的41%,比第二名的中国多出4000亿美元。

另据Frost&Sullivan数据,2030年全球医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至约2.03万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也将达到3.0万亿元。而作为医药研发生产中的“卖水人”、“卖铲人”,医药市场的每一轮增长、扩张、勃发,都将伴随CXO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不过,眼下药明康德已经低价横盘近一个月。这支质地优良的龙头股是否真能穿越周期、熨平波动?似乎还待更多观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