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主治十多年都没机会主刀手术!  胸外医生痛诉:您都快退休了,给青年人一点机会吧!
健康
健康 > 行业 > 正文

外科主治十多年都没机会主刀手术! 胸外医生痛诉:您都快退休了,给青年人一点机会吧!

作为一个外科主治医生,十多年没主刀过手术,这种现象你敢相信吗?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年初广东某三级医院一名胸外科主治医生发文倾诉了自己和同事面临的困境,科室有两个刀霸,都快退休了,还长期霸占手术,不给三四十岁的主治一点机会。

他这样认为:“我们科室的刀霸情况令人气愤,两个高职称上级医生霸占了所有手术, 像我这样的38岁接近40岁的主治,工作十多年来还没有主刀过手术,不是技术不行,是根本没机会,从来都是打下手,问就是说你不行,没有资格做主刀,不给机会你怎么知道我不行? 主治医生就没主刀的资格了? 我们这些快40岁的主治正是当打之年,不给我们机会,以后科室人才肯定会断层!现在其中一个刀霸都快退休了,还天天紧握着手术不撒手,跟亲爹似的,说好听的是为了医疗事业奉献一辈子,其实就是自私、医阀,不给我们这些青壮年外科主治一点机会……”

都主治了,还没主刀过,作为内科同行,我们不敢相信、不太理解,这到底怎么回事?

针对这种现象,近期,自媒体医疗博主“老庙”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他表示:“我曾轮转过心外科,那里有一大堆万年老主治, 工作时长短的7、8年,长的都十一二年了,还在当第一助手,也没有机会当主刀医生。 他们也不依靠规培生和进修生,都是第一个到手术室、第一个签字,等病人麻醉好了,主治独自消毒完毕,器械准备完毕,就打电话给主刀上级医师,也就是副高以上的组长,然后下台洗手、穿手术服,准备辅助主刀医生做好一台心脏手术。就这么长年累月地干,大部分心态挺好,也没啥怨言,毕竟都习惯了。”

“后来我去胸外科轮转,那边的胸外科主治医生说,他忍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该走就走。十年都不让年轻人主刀一台手术,那这个组长肯定是不想教,想独占手术,没有大局意识。毕竟任何技术,只要是人发明创造的,都可以通过训练熟练掌握,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一两个月就能上手了。而且,心脏外科手术从宏观上来说,开胸开那么大,更便于手的操作,不超过一个月就可以掌握这些技术,半年就能很熟练了。说到底, 主治医生没资格主刀都是借口,还是上级医生私心太重。

实话实说,手术其实并不难,就是个刀匠功夫,并不像有些人故弄玄虚说的那么高大上、那么不可接触,它是有一定门槛,但只要基本功扎实、眼睛明亮、双手灵活,都可以上。作为外科主治,不怕技术不过关,就怕没有亲自操刀联系的机会,如果上级医生不给机会,那确实没有成长可言。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能成为刀霸,那肯定是有真实力的,像心脏外科这种特殊的手术,根本没有那么多练手的机会,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患者也希望高职称医生为自己做手术,上级医生霸道一点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呢?

但是, 又得考虑到科室未来的发展,为了防止人才断层, 即使患者都渴望高职称医生为其做手术,上级医生也必须放手给主治医生主刀的机会,特别是都快退休了,体力精力肯定不如年轻人,还霸着手术以各种借口不撒手,这真的太自私了。

为何刀霸会出现?

不给年轻人机会,会有怨言!

卫健委:主治也能开展高级别手术

“刀霸”这个现象太普遍了,这个词的意思是:在医疗领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权力地位,垄断科室手术资源、阻碍其他医生发展。这种现象对医疗体系的影响是深远和负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出现刀霸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1)医疗人才断层: 在一些医院,由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科室内部缺乏中层骨干力量。 手术难度高,只有少数资深医生能够胜任,这使得部分主任不得不亲自操刀所有重要手术,从而形成“刀霸”现象。

(2)经济利益驱动: 医疗行业的薪酬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外科医生往往更依赖手术器械带来的收入,一些刀霸为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会垄断高利润手术,不允许其他医生参与。

(3)技术传承问题: 随着“医二代”“医三代”的出现, 部分资深医生存在“技术传子不传外”的观念,或者只传给自己的关门弟子\硕博 ,这种狭隘的思想进一步加剧了科室内部的技术垄断。

当一个科室出现了刀霸,那么,对自己、对其他医生,都有哪些危害呢?

在此,笔者想对刀霸真诚地说两句。都什么年代了,你怎么还活得那么不通透呢?要为自己而活,自己的身心健康最重要,你当刀霸,是想累死自己吗? 你想奉献一辈子、你总是说患者离不开你、你要发光发热到90岁,可你都快退休了,又有谁会说你的好? 你妨碍了青年医生的成长,堵住了他们的上进之路,最终也影响到了科室的发展,他们不骂你就算好的了!

可以看一看,有很多刀霸因为不愿意给年轻人留机会,导致某个刀霸退休之后整个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这怨谁呢?你总不能怨年轻医生无能吧?

还需要说一下,上文中,一些高职称的上级医生认为主治没资格做高级别的手术,只能由自己来做,这话落后又荒唐。

早在2023年,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卫生职称制度“双自主”改革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所谓“双自主”改革, 即单位自主用人,职称不与岗位聘用硬性挂钩,不作为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实行“个人自愿参评、社会公正评价、单位决定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卫生系列职称评聘模式。

通俗一点讲就是,岗位和职称不相关了,主治医生可以干高职称医生的活,自然也可以开展高级手术,能不能主刀,和职称没关系了,有能力做那就可以上手。

所以,倘若再有刀霸认为主治医生没资格主刀,完全可以大声反驳。

40岁才是做手术最佳年龄,

不去主刀,是一种浪费

体力往往比技术更重要

必须要指明,40岁左右的外科医生体力、精力最旺盛,这个阶段的医生如果不能主刀手术,那实在可惜、浪费!

对此,山东一名三甲外科医生如此说道:“ 我们外科,50-55 岁就基本退出手术第一线了,50 岁以后体力、精力、视力都已经开始下降了,尤其是眼睛老化,明显不能再适应精细操作, 50岁以后你还想当刀霸,不给年轻人机会,简直不可思议!”

杭州一名网友则表示:“我同学是杭州一家大三甲的心外副主任医师,也是科室手术骨干, 他说动手术最好找35到50岁之间的副主任医师,有技术有体力,甚至体力比技术更重要!

体力比技术更重要,这一点笔者也非常认同。

例如, BMJ 上有一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的医院,被年龄大的医生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于较年轻的医生治疗的患者。

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急症护理医院18854名医院医生(平均41岁)管理的随机抽样的336537名老年医保病人(65岁或以上)在30天内的死亡率、再次入院情况和医疗费用。

这些患者根据安排好的轮班被分配给医生,不同年龄医生所分配的患者特征都是相似的。在调整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患者、医生和医院等因素之后, 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下医生的患者30天死亡率为10.8%,40-49岁医生为11.1%,50-59岁医生为11.3% ,60岁以上医生为12.1%。

如果这项研究结果确实是因果性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每77名接受60岁以上医生治疗的患者,如果被年龄小于40岁的年轻医生治疗,在入院30天内就能减少死亡一名患者。

研究人员还着重指出,医院规模越小,年老医生的问题越大。在小医院(每年看病不到90个),60岁以上的老医生看的病人死亡风险较年轻医生增加60%;中等医院(每年看病90-200个),老医生的病人死亡风险增加23%。在规模大的医院(每年能看200个病人以上的医院),这一现象则不存在。

所以, 40岁左右的医生有体力、有精力,处于生命的旺盛阶段,也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完全能胜任主刀的工作,必须要给他们主刀的机会 ,作为上级医生,你可以不放心,站在一旁指导,但必须要亲自让主治们去尝试自己主刀一台手术。

刀霸,万万不可取,该松手时就要松手,被人骂还是小事,要是导致了人才断层,这才最令人痛恨之处呢。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