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书速递:《把孩子交给爸爸》


来源:凤凰网综合

在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缺失或不足的现象,本书作者作为一个相当称职的爸爸,给千万个家庭树立了好榜样,告诉更多的爸爸妈妈们:爸爸也可以带好孩子,爸爸甚至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未来。

节选片段

自序:让我们的孩子做“自己”

没有不爱孩子的爸爸,只是每种爱的表达都不同。

我们希望孩子快乐和幸福,但我们往往给这种快乐和幸福加了一个括号,这个括号就是父母的想法和认知,我们希望孩子获得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我们执着于这些所谓的快乐和幸福,我们也因此患得患失。其实,我们执着的快乐和幸福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快乐是一种能力,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这种能力。幸福是一种心境,父母的责任是开启孩子向内生长的力量。

我们希望孩子学钢琴,我们希望孩子考试得高分,我们希望孩子英语呱呱叫,我们对孩子期望得太多太多,我们认为这些都做到了,孩子就会衣食无忧,就会快乐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自己现在是这样的吗?

内心的富足和强大,或许是我们最需要留给孩子的财富。而这个财富并不是我们给孩子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尊重、引导和约定,除此以外还有示范。作为一个父亲,如果能做到上面这五件事情,那你一定是个不错的父亲,我所说的不错的标准是:孩子喜欢你,并且愿意和你成为朋友,遇到事情第一个想要求助的是你。做到了陪伴和尊重,我们可以成为合格的父亲;做到了引导和示范,我们就有机会成为不错的父亲。

要想成为一个不错的父亲,的确很难。99%的男人可能成为父亲,99%的父亲可能成为孩子不喜欢的父亲。我是父亲,现在我还不是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的父亲,但我希望自己成为孩子喜欢的父亲。你呢?

很多父亲一定希望给孩子留下一大笔财富,人们常常想到的便是金钱财富。其实,“金钱财富”在财富排行榜中并不靠前,排在“金钱财富”前面的应该是“获得金钱的能力”。而排在“获得金钱的能力”前面的,应该是“精神财富”。如何让孩子成为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足的人呢?两件事非常重要:一个是“读书”,一个是“行走”。

读书,可以帮助孩子建设人生观。行走,可以帮助孩子构建世界观。

大米从4岁开始接触认识汉字,5岁基本可以自己读简单的儿童读物,6岁开始已经可以读只有文字的图书,7岁的时候已经读书超过100本(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哟,包括《普京传》在内的大部头的书都已经读过了)。11岁的大米已经开始读《物种起源》、《自然史》、《时间简史》和《相对论》。虽然爱因斯坦自己都认为全世界也不一定有超过20人能读懂《相对论》,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读懂”相对于“读书”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读书不仅可以得到知识,同时也是进行系统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过程。读书是最简单和最快捷地了解世界和认知自己的渠道和过程,特别喜欢大米所在的史家小学分校的校训——“学习与生命同行”,读书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大米今年11岁,从4岁开始,7年穷游了国外16个国家的45座城市以及国内的42座城市。带大米旅行虽然用掉了我们的大部分储蓄,但我们全家一致认为非常值得。行走的过程,其实是父母与孩子最纯粹的陪伴过程。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没错,行走改变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一个人的“视界”。行走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眼界的开阔,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有更广阔的空间,不会有太多局限。行走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还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他们不同的生活。行走让孩子知道,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行走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变得非常小,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变得特别大。

想做到陪伴、尊重、引导、约定和示范,其实并不容易。现实情况是,多数父亲觉得留给孩子一大笔物质财富才是重要的。因此每天忙于奔波,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说的陪伴并不是他在写作业,而你在看微信)。没有一个父亲会说自己不尊重孩子,其实我们常常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当着众人的面说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给孩子做引导和示范。正面的引导和示范,就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负面的引导和示范,只会让孩子变成另一个你不喜欢的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与孩子做很多约定,约定就像是给植物剪枝的工具,有了约定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康。从3岁到小学毕业前,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段,约定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都很关心孩子身体上的健康,但却很少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在今天的社会中,孩子成长的环境和问题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现状是,物质上孩子们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精神上孩子们智商越来越高,但情商却越来越低。“情商”是“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友好相处的能力”,情商来自“爱”,“爱自己”的人情商更高,首先要“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可能你会问:“我们不爱自己吗?”很多时候,是的。我们会为了所谓的“流行”,牺牲自己的喜好;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变成另外一个“自己”;我们会因为世俗的观念,而放弃心底的真我和态度……所以,我们变成了“别人”,而丢失了真实的“自己”。大部分家长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丢失了“自己”,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也丢失了“自己”。但事实是,家长们正忙着让孩子们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现在的孩子最不喜欢的字眼就是“人家”,孩子最讨厌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而是要成为“自己”。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只需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讲话的家长;没有做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有做到的家长。

作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犯过许多错误,虽然想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的父亲,但常常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生活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翻看了一些书籍对自己很有帮助,但具体到现实问题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我想,很多家长也一定跟我一样,有类似的问题和烦恼。尤其对于父亲们来说,每天忙着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做出不“尊重”孩子的举动、不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让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发生了这些问题,父亲们一定非常着急和懊恼,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弥补或修正。正是这些苦恼,促使我拿起笔,将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一一呈现在父亲们面前,希望我的错误可以给您提个醒,不要犯与我相同的错误就好。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中,但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孩子的现在掌握在家长、学校和社会手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以后再去弥补或许会非常困难。当下的另一个社会问题是,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影响过多,父亲的影响太少。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严重缺失,缺少了父亲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也是我想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父亲或许在对孩子的“陪伴”和“尊重”方面不如母亲做得好,但至少父亲应该在对孩子的“引导”和“示范”方面多一些作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这本书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作为父亲我有很多感慨,感慨写一本书不容易,感慨做一名合格的父亲更加不容易。但这其中的乐趣或许只有父亲自知。我自己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一本书?”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想留下一点什么。人生短暂,如果能留下一点什么,对于看到这点什么的人来说,获得了一点点帮助,那就是我们最欣慰的回报。

当你合上本书的时候,希望你能开始思考怎样与孩子相处,怎样成为一个不错的父亲,并付诸行动。如果本书对你有任何一点帮助,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收获。愿每一位父亲都能成为孩子喜欢的父亲,愿我们的孩子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具有快乐生活的能力和感知幸福的心境。

董晓凯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健康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