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
去年1月,湖北省副省长张通曾经公开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张通说,他在北京工作时,曾有一次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医生一下子开出了600多元的药,这让他非常惊讶——原来在农村时,感冒扛一下就过去了,即使吃药也只是很便宜的感冒药,哪里要吃这么贵的药?“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也就1000多元,如果看个感冒就要花去600多元,那吃饭怎么办?生活怎么办?”张通说。
制药
企业
“经销商和利润‘大头’们
如果觉得某个药没利润了就不会再进货”
经销商把降价药品消失的原因推给了药厂,这个结论和经济学中供给决定需求的基本原理不谋而合。不过,在药企员工眼中,让某种药品消失的主导权并不在药厂,而在销售环节。
魏刚(药企员工,从业七年,曾经在不同制药企业的研发、质量等部门任职):
药品因为利润空间小就不生产了或者换个包装重新审批定价,这个现象其实在国家降价之前就很普遍了。以前很多药其实不错,可是因为成本和利润都低,最后被一个个新药代替了。
其实被降价的药,很多都是以前的老药,在国内有非常多的企业拥有批准文号。对于生产厂家较少或者拥有专利的企业,是不会列入定价行列的;一般国家支持有专利或特效的药多赚钱,这样这个药才能生存下来。
一般的药(我们叫普药)利润并不高,大部分利润都在销售环节拿走了,很多药厂只能靠大批量生产来提高利润生存。如果是普药,药厂的利润大概是10%至20%,好点的药能到30%,可是药厂得承担新药研发的费用、生产过程存在的所有风险、药品质量的控制包括卖出去后的风险;而销售环节只是倒腾来倒腾去而已。但是国内的药厂太多了,经销商不怕没人拿药给他卖。最后,降价下来的部分还是药厂承担的比较多。如果一个药厂的成本控制不好,有可能出厂价比市场价要高,不然就没利润;没利润,当然就不生产了。
其实,主导权反而不在药厂,而是那些经销商和利润“大头”们。他们如果觉得某个药没有利润了,就不会找药厂进货;药厂仓库里的库存一直不减少,自然也不会再生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