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的成长,就像小树一样,会不断生出大小枝节,碰到各种命运转折点。及时修剪和调整,小树才能笔直向上、参天成材。人生同样如此,怎样才能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呢?本期,《生命时报》邀请心理专家详细解读。
升学参加集体活动
“小呀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读书郎》的歌谣,几代人传唱。
上学,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家庭走进学校,意味着从父母的怀抱离开,逐步走向社会。因此,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大多数人对校园生活都充满了美好的期盼。但很快,对家的思念、同学之间的摩擦、学业压力的增加、老师的严格要求等,都会给新生的适应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新生感到不适应,甚至害怕恐惧。严重者,幼儿和小学生出现分离焦虑,中学生出现叛逆,大学生出现交往障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中心主任林红表示,环境改变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足够的处事和应变能力锻炼,遇到问题常会不知所措。
应对这些挑战,家长可以从入学前和入学初期两方面进行调整。在入学前的暑期,小孩子要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大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独立体验社会,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刚入学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到外地求学的孩子,家长要多打电话问候,关心他的生活和思想,就像放风筝一样,慢慢放松手中的线。
择业要求不能过高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57.4%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就业,其次为学习,而学习压力也与就业相关。
从小品学兼优的李霞和很多毕业生一样,正遭受“世上无伯乐”的打击。她觉得自己都麻木了,“给个活干就行”。
另一方面,“选择少难,选择多也难”。还有很多人,面临五花八门的职业,难以抉择。求职难,归根到底难在不知道怎么去求、求些什么。找不到工作的,希望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担心工作是不是最好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是因为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需要自己,结果处处碰壁;其次,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因而不知道何种工作能满足内心需要。
择业的踌躇在所难免,但提前做好功课,就会大大减少焦虑。第一,“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不是最差的工作”,尝试之后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第二,不要苛求一步到位。生命的精彩在于一步步接近理想,而不是立刻拥有一切,职业生涯同样如此。第三,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清楚10年、20年以后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朝着目标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