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书速递:《中医的名义》


来源:凤凰健康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中医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拉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序幕。正如中……

新书速递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中医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拉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序幕。正如中医经典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热风吹雨洒江天之余,亟须冷眼向洋看世界,中医热潮的背后需要冷思考。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中医人乃至每个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考题。

本书共分7篇。

天时篇,呼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破制约发展的坚冰,为中医发展松绑。

道地篇,中医会不会亡于药,中药有药谁来医?中药是药不是草。

传承篇,让中医药薪火相传,代有传人,期待杏林春色满园。

诺奖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医药扬帆远航,诺奖并非中医发展的鸡血。

未病篇,上医治未病,防胜于治,国人慢性病井喷,要当好的自己的保健医。

国际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走出去更有戏,提供的是全球健康的“中国处方”,世界需要中医药。

协同篇,西医一条腿长、中医一条腿短,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摒弃对手思维,协同发展,实现一碗水端平。

医改篇,特色国情决定了医改的中国式办法,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国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王君平,1972年9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硕士。现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长期从事医药卫生报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呼喊,被誉为人民日报中医评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先进个人。先后兼任中国控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控烟协会媒体与演艺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信息传播学组副组长等。

新闻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新闻精品奖,“以岭杯”中医药报道特等奖,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健康报道好作品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代表作品有《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莫让中医“削足适履”》等。

推荐语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

弘扬祖国中医药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非常勇敢地担当,近年来,写下了许多观点精辟和犀利的文章。今天这些文字汇编成书集中地呈现给读者,确实是民众的福气,更是我们中医药人士的幸事。我很荣幸受王君平先生的邀请为此书写几句话!我的荣幸来自我对此书文章中许多观点的认同,特别是他的文章对许多激烈争论的观点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的荣幸还来自我对王君平先生人品的欣赏。他为人谦和,待人以诚,这些包容的品格与他文章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一个完整的人。至于书本身,我不必再赘述,我相信读者自然会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找到所需的养分。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原主任刘维忠——

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是位有良心有善念的记者。他是记者中的铁杆中医,为中医发展鼓与呼,对中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为百姓就医指路导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的文章说出中医人的心声,给中医人极大鼓励。向王君平致敬!为王君平点赞!

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刘保延——

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勿忘初心”,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借助现代成果与科技,发挥优势,在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中做出贡献。王君平的大作道出了中医药人的心声,写出来了中医药人的困惑,同时也阐明了他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与理念,读之使人奋进,满满的正能量! 特此推荐。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

《人民日报》这个重量级的报纸,经常会及时发出一篇篇力挺中医的文章,立论有据,言之有物,不偏不倚,切中时弊。其三观之正,专业之精,让我这个老中医心生佩服。我的确很好奇他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能够独立思考并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当你身处的环境,大多数人不仅不以不懂中医为耻,反而以懂西医为荣的时候,你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现在君平要将自己的文章结集出书,我特意写此文祝贺他。相信读者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中医衰落的原因,找到中医振兴发展的方向。感恩这个时代,感谢各位同道!

中医学者罗大伦——

中医到底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迫在眉睫。本书具有非常宽阔的视野,在收集详实的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中医的发展之路,真实地反应了中医发展的现状。其中有触目惊心的反思,有入木三分的分析,有冷静合理的建议,令人警醒,令人振奋,几乎是近一时期关于中医思考的一次大的总结,对于中医界的有志之士,此书确实为启发思路的要著,对于未来中医的发展,此书所做的探索工作,意义重大。

精彩书摘:

拔罐红了,中医赢了吗?

在里约奥运会上,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引人注目。他这样解释拔罐的妙处:“比赛之前我觉得身上有点酸痛就拔了一次,我身上还从来没出过这么黑的印,印子就出现在疼得最厉害的地方。”

除了菲尔普斯,体育界喜欢拔罐的“粉丝”不在少数。例如,美国体操运动员纳杜、游泳运动员库格林,白俄罗斯游泳运动员桑科维奇,都是拔罐爱好者。许多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露出拔罐后的印记,或淡或浓的暗红色,在背部、在手臂、在额头,格外引人注目。

拔罐走红,并非偶然。以菲尔普斯为例,他共获得奥运金牌23枚,本可享受全球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偏偏拔火罐让他欲罢不能,原因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疗效。除了拔火罐之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已经成为全球体育界运动康复的重要手段。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距,但中医神奇的疗效有目共睹。据最新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刮痧拔罐,病去一半”。然而,对于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医传统疗法,国外接受起来还有点困难。中医拔罐走红之后,网上却传来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拔罐疗法既非中医独创,也非中医首创,拔罐与岐黄之术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人人皆知的中医绝技,竟然被无端“去中国化”,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拔罐走红里约奥运会,但中医药还很难说赢了一局。

众所周知,中医针灸早就被誉为“中国名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牢牢盖上“中国印”的绝技,居然也遭遇有实无名的尴尬。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干针”的简易针刺疗法,实际上就是针灸的“变种”。“干针”与中医针灸之争,反映了西方针灸发展出现“去中医化”的倾向,即“废医存针”。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曾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确实,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原创知识体系,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中医药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被各国当成了“免费午餐”,遭到疯狂攫取和无偿开发。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包括一些老字号如“王老吉”“保济丸”等。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日本生产的“救心丸”是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年销售额上亿美元。国际拔罐疗法协会代理负责人杰茜卡·麦克莱恩说,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短短几天,拔罐设备的购买量增加20%,想获得拔罐资格证的理疗师人数增加50%。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中医药扬帆启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