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维塔耶娃:我爱你,哪怕你并不曾爱过我
健康
健康 > 正文

茨维塔耶娃:我爱你,哪怕你并不曾爱过我

原标题:茨维塔耶娃:我爱你,哪怕你并不曾爱过我

茨维塔耶娃:我爱你,哪怕你并不曾爱过我

《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

【俄】茨维塔耶娃

汪剑钊译

……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

生活于一座小城,

那里有永远的黄昏,

永远的钟声。

住进一家乡村的小旅馆——

古老的挂钟敲响

尖细的声音——仿佛时间的水滴。

临近黄昏,有时从复式的阁楼里传来——

一阵笛声,

吹笛者倚靠着窗栏。

窗台上盛开着大朵的郁金香。

而或许,您甚至并不曾爱过我……

房间的中央——有一个瓷砖砌成的大烤炉,

每一块瓷砖上——都有一幅小画:

玫瑰——心——轮船——

而在唯一的窗户上,布满——

雪,雪,雪。

假设你躺着——我喜欢那样的您:懒散, 

冷漠,无所谓。

偶尔,火柴发出“嗞”的

一声。

香烟被点燃,逐渐黯淡,

而烟灰——像一小截灰木杆

在烟蒂上久久地、久久地——颤栗。

您甚至懒得将它抖落——

于是,整枝香烟飞向火焰。

诗歌导读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布罗茨基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认为,她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是她的遗憾,但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前一段时间,她的这首《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被译作《我想和你一起生活》而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诗中所展露的对都市尘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的小镇生活的向往,非常吻合现代人的情绪。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的“您”是一个关键词。在俄语中,它与“你”虽然都指称对方,但其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普希金曾有一首诗《你和您》巧妙地利用了日常对话中的一个口误,借助其中不同的意味,表达了对抒情对象的绵绵情意。起句为“她无意中以亲切的你/代替了空洞的您”,末句则说“我口中对她说:您多么可爱!/内心却在想:我多么爱你!”由此在亲近与疏远之间找到了一个端点。

茨维塔耶娃在诗中使用“您”,而不是“你”,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抒情主人公与抒情对象在情感上还没有发展到融洽无间的程度,那种温馨和暖意更多地来自想象与虚构;其二、诗中用“您”表明“我”自愿放下身段,以较低的姿态面对恋慕的对象。了解这一点,我们更可以从一颗谦卑的灵魂感受到她孤独的内心、对爱的渴望和亟欲找到出口的激情。

“小城”是“我”梦想的伊甸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她的归宿。“永远的黄昏,/永远的钟声”用具象的描述暗示出对永恒爱情的向往。“古老的挂钟敲响/尖细的声音——仿佛时间的水滴”显示了作者超常的敏感和对语言的把握能力,由钟声到时间的联想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但“时间的水滴”具有某种陌生化的审美唤起,准确地传达了时间的流动性和水滴的隐喻本质。第三节是一个由动向静的描述,“玫瑰”、“轮船”和“雪”等画面营造了一个唯美的环境,同时为下节作了铺垫。诗中的“你”是“慵懒”的,甚至颓废的;为了凸显他的这种慵懒与颓废,诗人想象了一个场景,那就是“你”点燃香烟的动作以及它燃成烟灰及被扔弃的整个过程。这个场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潜在的悲剧性。

导读人:汪剑钊(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当我们说起春天,唇齿缱绻,无关天气。我们仿佛是在说起被唤醒的大地,飘拂的清风、飞扬的柳絮以及最初升起的太阳……春天把一切交还给我们,所有星星点灯的日子再一次晶莹闪耀,所有被尘封的故事继续被讲述,所有温暖的记忆蔓延出陈年旧酿的芳醇,还有圆顶灿烂红似火的莫斯科小镇,那些来自茨维塔耶娃的遥远时光。

春天,诗歌也在生长,仿佛星星和玫瑰,以万物之名,被冠以荣光。被誉为“文艺女神”的演员袁泉走进《春天读诗?4》,在海边的孤独图书馆,吟诵浪漫哀婉的《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声音轻盈如呓语,伴着海浪声传向遥远的国度。

坐落在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的孤独图书馆,孤零零地矗立在海边,与滚滚波涛为伴。书架上一册册的书籍,静静地沐浴在透过天窗洒进来的阳光中。落地的玻璃窗外,潮起潮落尽在眼前。

流转于不同的时空,却播种着相似的诗意。10年前,袁泉在一张“孤独”主题的专辑《孤独的花朵》里朗诵了乔叟的诗:“假如爱不存在,我所感受的是什么?假如爱真的存在,它究竟是什么?假如爱是好的,我的悲伤从何而来?”她是名声大振的演员,低调朴素的歌者,始终与人群保持距离,兀自绽放诗意,干净清爽,淡然明净。在她眼中,生活在尘世的每一个女子,都是一枝花朵,孤独始终如影随形。

百年之前,21岁的茨维塔耶娃同样被孤独咬啮,“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着巨大的爱情”,她爱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却爱得决绝,以永别以决裂,而不是以相会以结合。生在人群,如处孤岛,心怀纯粹,袁泉与茨维塔耶娃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灵魂,相逢在春天的海上。

舞台上的袁泉,可以是狂放直白、疯狂索取、自由炽热表达欲望的莎乐美;是勇敢自尊的简爱,在舞台上呐喊:终有一天我们都将经过坟墓,同样地站在上帝的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也可以是《活着》里的家珍,作为一个女人,面对生活的那种韧性,令她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生活;是《青蛇》里的白蛇:我知道人间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完美,但是既生为人,我愿一力承担。

她决绝而勇敢,一如茨维塔耶娃。1926年的春天,流亡法国的茨维塔耶娃与帕斯捷尔纳克、诗人里尔克,三人通过书信,缔造了超越时空的精神罗曼史,不惧流言,她对自己的丈夫说:请像小男孩一般,和我在一起,让我依然做个小女孩。

脉管里注满了阳光,像鲜花盛开一般生活,静谧拥抱生命最初的幸福,时间流淌,静止成永恒,即使“您甚至并不曾爱过我”也没关系。小镇的钟声,黄昏的落日,传来的笛声,盛开的郁金香,温暖的房间,落雪的窗户,氤氲的烟雾与爱……此刻即永恒,不在乎什么离别,似乎那么地背信弃义,却更意味着:那么地忠实于自己。

在最初的额头之上升起最初的太阳,就这样漂泊,在这个春天,我仍是“多么希望与您一起,生活于一座小城,那里有永远的黄昏,永远的钟声……”

凤凰文化延续承接前三季《春天读诗》的美好与浪漫,历时79天、穿越5600余公里、横跨5地、大陆与台湾两地摄制团队联手,倾力打造《春天读诗?4》,在万物生长的灿烂之中,踏上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一季我们暂别诗人,以“跨界”为形式、“致敬”为主题,邀请不同身份的嘉宾,分别向世界经典诗人致敬——

民谣歌手钟立风致敬中国诗人张枣、演员袁泉致敬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学者李银河致敬中国作家王小波、作家白先勇致敬中国文学家汤显祖、演员任素汐致敬俄国诗人普希金、艺术家向京致敬波兰诗人辛波丝卡、作家许知远致敬波兰诗人米沃什、民歌艺术家胡德夫致敬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