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名言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与中医养生学的主要观点。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体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一样,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 虛相得,乃客其形。”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低下,卫气虚弱,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
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不仅可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性病邪,还可导致内火、内寒、内湿、内燥、内风等内生五邪的发生。
正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正邪交争后,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来说,正气充盛的患者发病轻,病位浅,病程短,预后良好;而正气虚弱者,发病重, 病位深,病程长,预后差。如正气虚甚,则不能消弱、中止邪气侵害,造成慢性病证迁延不愈,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病情恶化而死亡。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还表现在单纯虚损性病证的形成上。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劳体耗神,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脏腑组织器官等的形态结构缺 损、功能低下、气血津液不足,就会形成以正气不足为主要或完全表现的疾病,如某些小儿发育迟缓、男女不育不孕、产妇缺乳、脏器脱垂、老年皮肤干燥等。
总之,我们要健康无病,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3点:①重视精神调养;②注意饮食起居;③加强身体锻炼。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