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BBC镜头下的伊顿公学:遥不可及的精致教育
编辑|winningleung
最近,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火了(下附文章节选):
国家规定下午三四点就放学,好的学校,负责任的老师根本不会放松学生的学习,一样会布置各种作业,一样会安排各种学习。
而有的学校则早早的放学,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如果不去接送让其自行回家,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聚众疯玩,上网吧甚至去KTV,早早回家的也是看电视玩游戏。
后者往往是比较差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其实更应该加强学习来弥补教学水平差距。
此文一发出,不仅是国内父母圈,在留学生群体里也迅速走红。曾在澳洲留学的小A(化名)就感慨道:
“澳洲公立学校基本是早上9点上学、下午3点~3点半放学,普通公立小学基本就是玩儿,不太教东西。所以99%的亚裔父母和中产阶级白人父母肯定是不能接受普通公校的,那怎么办呢?两条路:第一上精英公校,第二上私校。”
所以,无论是在国内国外,“精英教育”的热度在家长圈分外不减。举个例子:即便你不想送孩子出国,但一定听过英国的伊顿中学。
有着578年历史的伊顿公学以“精英摇篮”享誉世界。无论是留学党,还是英国大众,这所学校一直“高不可攀”:
全英只有1%的学生可以进入剑桥和牛津大学,而以伊顿公学为代表的公学教育,其牛津、剑桥录取率却超过40%,超过80%的毕业生都会被顶尖的罗素大学集团录取。
不过,虽然你听过伊顿中学的名头,却不一定了解它。其实,BBC早就拍出了一部关于伊顿中学的纪录片,探究这所“精英学校”想要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
BBC镜头下的伊顿公学:
剥开“贵族”光环,精英教育还剩什么?
早在2013年,眼光刁钻的BBC就把纪录片素材选在了伊顿公学。这部纪录片于2014年3月18日上映,豆瓣评分7.8分。
人人都知道,伊顿公学是一所贵族学校。怎样才能把伊顿公学拍得有新意?BBC想出了个点子:让三个最为普通的英国家庭的男孩子(黑人Fara、白人Theo和华裔James),走进伊顿公学学习一个学期。
值得一提的是,伊顿公学每年在校学生约1300人,每年有250个奖学金名额。黑人Fara、白人Theo和华裔James,是新生中获得奖学金的代表。
能进入伊顿公学学习,3个孩子都兴奋极了。于是在开学第一天,小男主之一的Theo全家在驱车前往伊顿报到的路上,就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去伊顿上学,对Theo一家来说,就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
而父母俩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戳中了每一个追逐英国顶尖公学教育的家庭的痛点:热切渴望但却门槛极其高,甚至神秘得无从入手。
然而,虽然3个孩子足够幸运,但进入伊顿之后,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Theo入读伊顿的第一学期,他并没办法很好的管理自己,上课总是迟到,也因为迟到让教务处老师在镜头前毫不留情况面地“教训”,因为打领结、系袖扣等细节问题,往返于教务处和宿舍三次;
而目标明确、好学、竞争意识强的Fara,纵然是拿着奖学金走入伊顿的优秀学生,但面对公学的课程依然觉得很困难,最开始只能分在最低水平的班级里。为了赶上同学们,Fara只好加倍努力,常常忙得没时间吃饭。
而在BBC的镜头下,除了Fara、Theo和James3个平民小孩儿,伊顿公学的”公子哥儿“们自然也被人所观察着。剥除了”贵族“的光环,观众才发现,这些”天之骄子“,在学校过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豆瓣上,有名观众就感慨道:
十几岁的孩子,每天为了上课,要步行六七公里,这不仅锻炼了年轻人的身体,而且也能暗示,在探索知识的道路,我们必须不畏困难,不能好逸恶劳。这恰恰是我们忽视的。
当然,纪录片展示的,只是伊顿公学”精英教育”的冰山一角。
英国公学的精英文化:
充实、严格、低调、精致
在英国,无论愿意与否,精英阶层都是显而易见的存在。例如演员汤姆·西德尔森(Tom Hiddleston),休·劳瑞(Hugh Laurie),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er),都来自同一个私立小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英国,老牌公学的学生跟美国常青藤联盟校、法国的ENA国家行政学院毕业生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国家精英”,在英国,他们更是被冠上了“The Old Boys”(老男孩)的名牌:
这些毕业生口音一致,兴趣爱好一致,衣着打扮口味相同,人的志向相似,这些无形资产,在进入高等教育和日后的职业生涯中,私立教育学生的表现愈发突出。
而这种“一脉相传”的精英教育,无疑令许多父母趋之若鹜——正如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所说:“在近现代,只有英国通过绅士教育,像罗马一样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
说了这么久,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精英教育”?
2017年,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ISC)就从自律、勤奋、突破和自信四方面,对私校(ISC School)和公校(State School)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这4项“软实力”上,私校学生明显优于公校:
也就是说,”精英教育“除学术课程外,还注重对学生“品性”的培养。例如有的公学规定不能穿校服在街上吃东西,还有的则是周五下午不能穿校服跟附近男校的学生在商业街的咖啡馆喧哗等……
这些看似“斤斤计较” 的规矩,却教会了学生如何生活得充实、严格、低调、精致。而这,也是不少中国家庭想要把孩子送到英国留学的原因。
中国家庭如何走进英国公学?
道阻且长,早日规划才有胜算
据ISC 2017年的最新统计,包括公学在内的英国私立学校海外学生人数持续上升。可惜的是,大部分留学生仍在私校停留,仍未迈入自己想去的“贵族公校”大门:
众所周知,英国目前有3000多所私立学校,其教学和招生自成体系,水平明显高于公立学校,但每年3-4万英镑的学费,也把大部分孩子隔离在外。而全英不到500所的“贵族公校”,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如果父母们真打定主意,让孩子入读英国顶级公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公学的选择标准是优中选优(Creme de la creme)。大致申请路径都是报名-审核-学术/智力测试-面试-有条件录取-最终录取。不过,每所学校的报名方式都不同(比如伊顿就是一出生就要报名)。因此,父母们应尽快确定目标,并详细规划。
此外,想要直接赴英读顶级公校,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父母们不妨选择以下两种方式:
先读预备学校,在英国接受7-12岁的完整小学教育。
就读英高的后两年,也就是在Sixth Form入学。
对于超出年龄或者申请晚了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是去国际预备学校,专门针对国际学生开办的学校,没有年龄限制。
不过,父母们在确定目标之前,切勿轻举妄动。毕竟每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历史传承及学术精专度都有差异。只有调查清楚,甚至实地探访了解后,才能迈出最好的一步棋,为孩子提供真正合适的“精英教育”。
(选自 知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文,仅供交流,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除或替换相关内容,但不作相关赔偿承诺。本文版权及内容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