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一种具有多个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于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24个月发生,通常累及皮肤、肝脏、眼、口唇、上呼吸道、食道等。这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至70%,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是移植患者晚期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标准的一线治疗——皮质类固醇——通常给药中位时间为2至3年。为降低皮质类固醇剂量,通常将之与其他免疫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和西罗莫司)联用作为前线或二线疗法,但缺乏改善疗效的临床证据。一线治疗后cGVHD持续且需要改变治疗方法的患者,其非复发死亡风险增加2.5倍。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的cGVHD,仍然存在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伊布替尼(依鲁替尼、亿珂、Imbruvica、Ibrutix、Ibrutinib、Ibrunib)是一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细胞受体的激活触发BTK信号传导途径,调节B细胞的生存。伊布替尼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ITK);由磷脂酶Cγ(PLCγ)介导的ITK刺激参与选择性激活T细胞亚群,影响对健康组织的免疫反应性。在临床前模型中,接受BTK或ITK缺陷骨髓移植的小鼠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表明两种激酶在cGVHD发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抑制BTK和ITK,伊布替尼具有为cGVHD提供临床益处的潜力。在临床前模型中,伊布替尼延缓了cGVHD的进展并改善了临床表现。近期分析显示,对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伊布替尼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
基于生物学原理和临床前数据,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1b/2期研究,以评估伊布替尼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接受至少1种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且需要进一步治疗。根据该试验的结果,美国FDA批准伊布替尼用于1次或多次全身治疗失败后的cGVHD成人患者。伊布替尼也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的治疗。
在所有治疗人群中,根据2005年NIH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反应标准评估的总反应率(ORR)为67%,完全反应CR率为21%,部分反应PR率为45%。5名患者停止治疗,在进行反应评估前退出研究。排除这5名患者后分析,反应可评估人群的ORR为76%。在28名反应者中,20名(71%)表现出≥20周的持续反应,22名(79%)在第一次反应评估时就观察到反应。对于在第13周进行第一次疗效评估的24名反应者,反应出现的中位时间为87天;对于在研究方案修订后入组并且在第5周进行第一次反应评估的4名反应者,反应出现的中位时间为30天。
分析显示,皮肤(88%)、口腔(88%)和胃肠(91%)等器官的反应率相似。在≥2个器官受累的25名反应者中,20名(80%)在≥2个器官中显示出反应。11名先前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10名进行了反应评估;其中7名(64%)对伊布替尼有反应。在基线时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n=22),与不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n=20)相比,最佳反应没有显著差异,ORR分别为64%vs 70%,CR率分别为18%vs 25%。
反应者的中位皮质类固醇剂量从基线每天0.29 mg/kg(范围,0.06-1.30 mg/kg)(n=42)降至第49周每天0.12 mg/kg(范围,0.00-0.18 mg/kg)(n=12)。五名反应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后完全停用了皮质类固醇。总体而言,在研究期间26名患者(62%)每天皮质类固醇剂量<0.15mg/kg。
反应率的分析得到了患者报告结果分析的支持经治cGVHD患者接受伊布替尼治疗,产生了临床上有意义的反应且安全性可接受。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