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3岁男孩弑母的新闻引发热议:
据新闻报道,男孩或因母亲不让玩手机而与母亲发生冲突,将母亲杀害,且男孩曾在日记本里写过“憎恨妈妈”的相关内容。
这样的惨剧着实令人痛心,正如新闻下方的评论,家庭教育的不当酿下不可挽回的后果,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
同样作为一名母亲,3岁的孩子也曾向我放过“狠话”:我要打死妈妈!这样的“威胁”,让我为之震惊的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拉响警报。
1(((0)))
又是小朋友发脾气的一天,又是老一套“我不跟妈妈玩了”加上“我要打死妈妈”的“威胁”。
从他上幼儿园开始,这样的场景已经数次上演。甚至有时候,他会直接扔出“我要把妈妈的眼睛弄掉”这样“恶毒的重磅炸弹”。
从小到大,他一直是我在带,之前更是经常把“我最爱的人就是妈妈”挂在嘴边。
因此,当这样大的反差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在幼儿园受了欺负,跑去同他的老师做了沟通。
结果老师告诉我,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很不错,和小朋友们玩时也显得很开心。
后来我才发现,他类似“我要打死你”的这种情绪,是持续性的,哪怕只是陪他玩的时候不小心弄皱了他的一张彩纸,他马上脱口而出的话也是:“我要把妈妈的手弄断“。
2
我非常头疼也非常生气,便将这件事在同学群里吐苦水,没想到却得到了很多妈妈的呼应。
原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每一个孩子都有“诅咒敏感期”,孩子喜欢说一些难听的话,正是这个特殊时期到了。
所谓的“诅咒敏感期”是指:
在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也就是三岁左右,当他们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诅咒性言语后,喜欢不分场合的频繁使用,并且越受到制止越喜欢使用的时期。
专家指出,在这个阶段里,孩子渐渐发现自己的一些话能引起别人的“共鸣”,比如他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别人就会有强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让孩子自身觉得新奇有趣。
所以,他会乐此不疲的进行这件事,反复使用“诅咒性”的词语。
但这种现像并不会长久,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就会恢复正常。
3
那么,导致孩子在这一阶段里“满嘴坏话”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各种外在影响源
通常,孩子在生活里说的话都是比较常见的。
在孩子的语言发展期,他们对对于模仿他人的语句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因此,周围人一句随便说出口的话,都可能被孩子记下来,然后去进行模仿。这个影响源有可能是老师,同学,但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定是家长。
我的小区里有一个孩子,他妈妈喜欢说“去你的”,现在那个孩子在小区里和别人玩的时候一动不动就“去你的”,搞得其他小朋友很无措,都不太愿意跟他玩。母亲一句无心的口头禅,却被孩子“记在心里”了,还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社交。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模仿的对象还可能会变成动画片,影视剧里的虚构人物。比如我的宝宝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看《熊出没》,那段时间里他张口闭口就是“熊,要有个熊样。”
如果动画片和儿歌里出现了一些难听的话和暴力情节,小朋友往往没有办法辨别,还会出于对动画片和儿歌本身的喜欢而进行模仿。
老师和同学也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每天和老师同学有大量的相处时间和互动。如果老师,或者有部分小伙伴讲话不文明,那么小朋友身在其中,则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自身的心理成因
霍思燕带着嗯哼上了《妈妈是超人》之后,嗯哼因为良好的家教和性格圈粉无数。
但在有一期节目中,因为家里有两位小客人来访,妈妈霍思燕忙着招呼小客人,就一时忽略了儿子。
结果一向乖巧的嗯哼当即“变脸”,向妈妈放出了“我不想跟你说话了”、“你以后叫我干什么我都不干了”这样的狠话。
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笑出了声。
我家小朋友每次一生气,也是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声音非常大的说“我一点都不喜欢妈妈”,“以后我不给妈妈做家务了”,或者“我不要妈妈带我睡觉了。”
一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非常生气,就让他自己在那里闹,我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我以为这样的“冷处理”会有很好的效果,没想到他反而更“嚣张”,不但没有冷静下来,还开始摔东西了。
后来我见冷处理没有用,就改变了策略,在他抵抗的时候走到他身边张开手,说“妈妈知道你是喜欢我的。”他马上扑进我的怀里哭着说“我想妈妈不要生气”。马上向我认错。
其实,孩子在很多时候说的“狠话”都是“反话”。当他说出这些狠话的时候,反而是他最脆弱,最需要安抚的时候。
他说“我不要妈妈”的时候,我去抱他,他并不会躲,因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其实就是“妈妈你快来抱抱我”。
霍思燕家的嗯哼,也是想通过放狠话的方式,让妈妈来哄他,好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确定妈妈对他的爱而已。
在很多时候,孩子的“过激”,也是为了印证你对他的在乎,为了得到安全感。
4
儿童心理专家李雪指出:孩子在特定时期,喜欢用“诅咒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其实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脏”或“不雅”的感觉。孩子在用这种方式求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是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寻找交流方式的过程,并非大人们想象的谩骂和侮辱。
在这样的特殊阶段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协助孩子平稳度过。
在孩子没有明显情绪波动,只是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予回应
我的亲身实践证明,孩子说难听的话时,不回应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之前迫切想要帮小朋友改掉这一点,所以他每次一说这种话,我就纠正他,甚至严厉的说“妈妈要打你了”。结果他不但不怕,还变本加厉,越说越频繁。
后来我干脆不理他,他反而渐渐淡化了。
孩子的“诅咒”行为,本质是想从中找到乐趣。没有回应,他一直自己在演“独角戏”,时间长了,他觉得无聊了,也就自然不会在继续。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类非常喜欢的“语言”——“屎尿屁”。
我的宝宝每次拉完臭臭,都要围着他的小马桶看半天,然后说“妈妈你看我拉的臭臭好大啊!”或者“妈妈你看我的臭臭像不像毛毛虫?”
作为大人会觉得讨论自己的臭臭很无聊甚至很恶心,但天真的孩子却觉得很有趣。
臭臭和那些“诅咒性语言”一样,在孩子的心里,都是“别有洞天”。
当孩子提到这些时,家长不要抵触,可以先陪孩子说一说,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反应适当的转移话题。
比如我的宝宝说到他的臭臭像毛毛虫,我就接着问他:“毛毛虫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很快,他就忘记了“臭臭像毛毛虫”转而开始和我讨论“毛毛虫和蝴蝶”。
家长起到榜样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是一个天生观察家,从一出生,就有观察和模仿父母的意识。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保持“语言文明性”可有效降低孩子因为模仿而说脏话和狠话的几率。
家长可以适当查找“影响源”。
孩子长大了,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不再仅限于家庭。家长需要对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进行挑选,不要给孩子看有暴力和不文明因素的动画和儿歌。
如果发现老师或其他小朋友有“讲脏话”的行为,也可以尽量沟通,及时提醒。
孩子使用美好的词汇时,要回应和表扬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你平时的言行与期望,或直接或间接的传递给孩子,孩子接收到你的讯号之后,便会在潜意识里朝着你铺设的方向发展。
孩子使用了美好的语句和词汇时,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表扬。表扬带来的成就感,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让其越来越愿意去使用好的语言。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动的个体。他们有可爱乖巧的一面,就一定会有任性调皮的一面。
倾听孩子的情绪,留意其内心的细节变化,才能让孩子得到温暖平和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