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予青
01
近些日子,热搜榜上再度出现了黄多多的名字。
1月12日,知名艺术杂志《À PART》放出了一组黄多多出镜的时尚大片。
马上就要迈入15岁的她,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而这次她在镜头前,除了一如既往的青春活泼、古灵精怪之外,又多了几分成熟与从容。
看罢,让人不由得发出“黄家有女初长成”的惊叹。
黄多多,实属未来可期。
然而,当这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之后,网友们其中一张照片的看法却出现了激烈的两极分化。
图片来源:网络
这张照片采用了坐姿仰角拍摄的手法,多多亭亭玉立的身材展露无遗。
而衬衣+短裙+小皮鞋+白色丝袜的搭配,更显少女的娇俏可爱。
有人为她出色的时尚表现力拍手叫绝,但也有人却斥责照片“尺度过大”、“不雅”、“拍摄角度有男性凝视的嫌疑”。
更有甚者对其恶语相向,评论内容龌龊下流、不堪入目。
一片乌烟瘴气的评论区,着实看得让人恶心。
黄多多的照片真的有什么天大的问题吗?
至少在我看来,没毛病。
什么时候,一个女孩连坐着拍照都能成为“迎合男性”的表现了?
什么时候,穿短裙丝袜就是“低俗”了?
醒醒,大清早亡了!
倒是那些一句一个“不雅照”的人,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鲁迅曾无比形象地形容这种“跳跃思维”:
“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
内心污浊的人,看什么东西都是脏的。
那些恶意揣测一个未成年少女的人,真的没有心。
02
回顾这些日子有关黄多多的热搜,有相当一部分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在“不雅照”事件之前,黄多多染发、打耳洞也曾遭到网友们的批评与嘲讽。
图片来源:网络
黄多多被批驳的行为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
那就是与大众传统意义上的“乖乖女”形象严重不符。
从黄磊一家的教育观里我们不难看出,黄磊孙莉夫妇对孩子实施的实际上是“放养式教育”,尊重她自己的选择,将女儿视为父母的朋友。
然而,这种追求独立发展、充分满足兴趣爱好的成长方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不务正业”。
这种不理解、不认同,才是种种反对、质疑声音的来源。
我想到了去年那位高考拿下676分,最后报考北大考古系的女孩。
当她的志愿曝光时,很多人感到“不可理喻”、“难以置信”。
批评声音之大,以至于后来北大与历史研究院纷纷下场声援。
人们质疑她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不外乎是考古系“冷门”、“不赚钱”。
同时,还有很多人拿她“留守”的身份说事,认为她的选择是“对家庭、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
“家里没矿也敢去搞科研?”
“谈理想,不是‘后浪’们才有的特权吗?”
“她竟然只考虑自己的‘梦想’,不顾及家庭的现实状况,多么不切实际啊!”
这些“理中客”们义愤填膺、语重心长的样子,跟批评黄多多“不雅观”时如出一辙。
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与所谓“理想”相隔甚远。
“如何安稳生存下去”就应该成为普通人唯一的追求。
这样的人生观有错吗?不见得。
每个在社会中沉浮过的人都清楚:
接受平凡,才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必修课;适应,才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生存法则。
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放下现实追求梦想都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把他人追逐梦想的行为视为“歪门邪道”,更不代表可以肆意高举道德的大棒扼杀掉不同的人生。
有时恰恰相反,正是由于那些敢于突破固有认知、开拓未知领域的人存在,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健康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更有温度。
03
在2020年的最后几天,一位95后模特登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网络
让这位姑娘走红的原因既不是脸蛋,也不是身材。
而是她所处的特殊行业。
现年25岁的任赛男,是一位网店运营主播与寿衣模特。
顾名思义,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试穿各类寿衣,同时在在直播中兼任导购,向客户介绍衣服的款式、花纹、特点,也会帮助那些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挑选心仪的寿衣。
在中国社会,“死亡”从来都是被大众所忌讳的话题。
与死亡高度相关的殡葬业,在常人眼里总离不开“神秘”与“晦气”。
因为这份工作,她不得不面对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重重压力。
因为不理解她的工作,从前身边要好的朋友对她“敬而远之”,母亲更是难以理解,让她赶紧辞职。
然而,在任赛男眼中,让一个人能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人在重要的场合都会穿上一件自己的礼服,而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这位年轻姑娘的信念与执着,让人敬佩。
但,将殡葬业抬进直播间,把寿衣穿在活人身上,任赛男在常人眼中注定是一个“异类”。
当她在互联网上走红之后,键盘侠们如影随形。
他们只知道嚷嚷“殡葬业是暴利行业”、“这个人就是想炒作想红”......
却忽视了这位寿衣模特月薪只有三千块,忽视了她也是一个会忌讳死亡的普通人。
人啊,什么时候才肯放下以己度人的坏习惯;才能停止以自己的三观来要求他人?
04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定义”的时代。
很多人习惯从自己的视角审视世界,用自己的道德规范评价他人。
而无处不在的信息流,又时刻在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他(她)本应如此,他(她)应该这样选择。”
人们喜欢“一棍子打死”式地发表观点,热衷于给他人贴上标签。
然后,在一次又一次道德制高点的审判中获得些许无聊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不带着恶意揣摩,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情商的体现。
生活从来都不止一种颜色。
有的人在琐碎的日常中焦头烂额,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在追逐诗与远方。
或许他(她)过得不如意,或许他(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旁人看来“沉重”的代价。
但只要没有脱离法律与道德体系的框架,就没有被嘲讽的理由。
回过头来反思自身,我们同样不必在生活中处处迎合“世俗标准”。
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的途径有很多,没必要跟他人的评价与议论死磕。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