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19万份遗嘱中,有4190份为60岁以下中青年所立,其中40.03%为40岁以下年轻人。自2017年起,立遗嘱的年轻人呈逐年增长趋势,近4年翻了6倍之多。不少90后、甚至00后也开始考虑立遗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最年轻立遗嘱人仅17周岁。
此外,中华遗嘱库在去年疫情期间开通了“微信遗嘱”小程序。一年过去了,“微信遗嘱”近7万人留言,30岁以下占比超六成。
据中国新闻周刊,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的田艳认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避讳生死,“对他们来说,立遗嘱只是通过法律手段给自己一份保障,同时规避一些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名律师提醒,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要求,微信遗嘱只有身份证、姓名等信息,无法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效力。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宜安也认为,应警惕微信遗嘱的随意性和不良生死观念留存,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开展,遗嘱都是针对生命有终的理性应对,不可游戏化。
0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
据《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8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呈每年上升趋势,2020年比2019年增长了2倍多。该数据暴涨,与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及早订立遗嘱。
从数据上来看,80后的财产以房产为主,存款为次。97.23%的遗嘱涉及房产。据了解,该人群中超过一半是通过自己和另一半的奋斗买房,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父母资助。
此外调查发现,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资,有13.16%的遗嘱涉及到公司股权,15.89%涉及到证券基金,远超其他年龄段人群。经分析,80后订立遗嘱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
90后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有553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比2017年的55位增长了9倍多。甚至00后也开始订立遗嘱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最年轻立遗嘱人仅17周岁(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以上,有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视为具有完全民 事行为能力人),说明了订立遗嘱不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90后人群立遗嘱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种类。从其分配财产内容中可以看出,81.61%处理的是银行存款,71.54%涉及到房产。与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突出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是证券基金。
针对为何90后立遗嘱人中71.54%拥有独立住房的问题,据南方都市报,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部分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很普遍,还有父母甚至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这也是这些人要订立遗嘱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旁落他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陈凯说。
“微信遗嘱”一年近7万人留言
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市民无法出门办理遗嘱,因此许多人选择了通过在网上写下“微信遗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
数据显示,疫情最严重时,即去年二三月份期间,全国人民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最高峰时,中华遗嘱库小程序一天能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
留下微信遗嘱的人以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人群占比达66.1%。其中最集中的年龄段是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人群,占比27.4%,不少人是在读学生。从数据来看,微信遗嘱颇受年轻人青睐,说明了年轻人对遗嘱并不抗拒、反感,反而愿意接受。
年轻群体留下的微信遗嘱内容颇为丰富。据统计,32.72%的人在微信遗嘱中“向爱人、配偶表白”;31.41%“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19.66%写下了“人生经历和未来期望”;11.38%写下了“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剩下4.83%则写下了“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另外有69.2%的人会在微信遗嘱附上自己和爱人、家人合照。
从微信遗嘱的内容上看,大多数人会给爱人、家人留下心里话,而这些话,平时很难向对方亲口说出。通过微信遗嘱的方式,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不少遗嘱都让人感动落泪。在微信遗嘱留言之后,还可以要求中华遗嘱库在指定时间将微信遗嘱发送到指定对象手里。
“请不要给我穿寿衣,平时穿的普通衣物就好。不要给我画得花花绿绿的,淡妆就好。用‘杨树林’那个口红吧,那个是我最喜欢的。”
“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你们俩都要勇敢面对,妈妈爱你们。我所有银行卡都放在深棕色花纹钱包和驾驶证卡包里,密码大部分都是你们的阴历生日。”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遗嘱主要是表达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而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多名律师提醒,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要求,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但微信遗嘱只有身份证、姓名等信息,无法保证遗嘱的真实性,因此也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效力。
专家:必须对死亡心存敬畏
对于微信遗嘱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胡宜安表示,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应该保持警惕性。
一是要警惕随意性,令其丧失遗嘱的严肃性。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开展,遗嘱都是针对生命有终的理性应对,不可以游戏化。二是警惕不良生死观念留存。
胡宜安指出,微信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人群,包括小学生。“试想,如果他们都可以进入微信遗嘱平台订立遗嘱的话,社会便很有可能由从来不谈死亡,走到毫无顾忌地谈死亡的极端。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在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看来,年轻人除了订立遗嘱,器官捐献、生态安葬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生死观念上开放、包容的态度。
胡宜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在中国特定传统语境下,死亡问题曾经是一个很难触及的话题,某种意义上,死亡禁忌是极传统且权威的文化与心理因素,即便现在,也并非所有民众愿意谈及死亡。年轻人订立遗嘱的行为更多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尝试,一种他们敢突破传统的开放性思维取向。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订立遗嘱很大程度是基于对生命无常的体验与认知,特别是由于新冠疫情的触发,这种体验更加强烈。年轻人肯定也会有这种想法,但总体上不如年长者强烈,订立遗嘱更多表明了他们对待生死趋于理性自觉与积极的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谈及订立遗嘱时,往往表达出消极心态,在胡宜安看来,这是一种危险信号。
一般而言,现代社会订立遗嘱有两种方式:一是立遗书,交待本人身后事如何处理,以及财产如何分配等事项;二是生前预嘱,特指针对个体因疾病陷入医疗困境时,就是否需要某些医疗抢救措施等问题,趁自己理智清醒时立下遗嘱,表明自己的取舍,万一到了那一天,为医生及家属提供决策依据。
胡宜安说,上述两者都是基于“我总是会死的,万一那天真的来临,我不能没有准备”,第一种是死后不给家人制造麻烦,让他们遵照本人意愿处理身后事;第二种则是不给家人带来“治疗还是不治疗”的决策困难,真正体现死亡的尊严。
当遗嘱订立者抱着消极心态订立遗嘱,只怕其考虑的不是怎样死,而是生还是死的问题,这会造成生命价值与意义上的极度混乱,最后导致草率随意的生死态度,后果非常严重。
胡宜安还表示,在认知上,由于人们认识到生命必死的本质属性,才不会因神秘无知而恐惧死亡,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但在态度取向上,我们发自内心地对死亡心存敬畏,从而在现实人生中慎审对待与处理生死问题,决不轻言死。这样看来,怕死并非坏事,而对死亡心存敬畏,表示对生命也心存敬畏,这是我们一切伦理道德的底线。
胡宜安还提到,应该推广生死教育,向民众特别是在校学生普及生死教育。一是让人们以科学的眼光去透视生死,真正了解生命与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二是使人们懂得生命的宝贵,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并真正意识到人应该尊严地活着并尊严地死去。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