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辟谣数据泄露被约谈,高端医疗设备为何绕不开进口?
健康
健康 > 精品深读 > 正文

GE医疗辟谣数据泄露被约谈,高端医疗设备为何绕不开进口?

策划|王振宇

作者 |董蕊 何霁桥

编辑 |冯毅

很多人在享受现代医疗带来的巨大便利时,都未曾考虑过它的阴暗面,比如个人医疗健康数据泄露,甚至是大范围群体泄露。

2012年4月,英国《太阳报》在自家网站刊登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该国的全民医保——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有60万名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临床记录等信息,都被秘密传送到了美国。而偷传这些资料的,据传正是美国的GE医疗(通用电气医疗)。在此之后,GE医疗确认:“通过影像诊断设备确实获得了一些病人数据。但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并且经过外部专家确认,这些数据只有GE医疗知道,没有外泄。”

9月19日,类似的信息出现在了中国,有网络传言称:GE医疗的CT、超声等影像设备可能收集了2019年前中国患者的病历数据。但是GE医疗这次当天就做了辟谣,称日前网络流传的“武汉市政府就信息数据泄露一事约谈GE公司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没有任何部门就此事对GE医疗约谈或调查。

凤凰网健康获悉,5天之后在武汉举行的一场偏向密闭会的圆桌论坛上,GE医疗中国总裁兼CEO张轶昊更是主动向与会人员“辟谣”。张轶昊称,GE医疗拿到了中国信通院的认证,并且通过了中国公安部的三级等保,不存在数据泄露问题。

“靴子”似乎落地了,对于医疗器械尤其高端医疗设备“中国智造”的问题却远未结束。作为世界医疗器械巨头,美国GE医疗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并称“GPS”,占据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半壁江山”,在CT类、磁共振MRI类、核医学类以及血管造影机DSA等大型高精尖诊断器械领域,更是长期垄断。

中国的医院医疗何时能够选择绕开外国的设备?高端医疗设备何时能够全面实现“中国智造”?凤凰网健康访谈了领域多位专业人士予以解读。

八成高端医疗设备靠进口,2020年GE医疗CT销量又是第一

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但八成高端医疗设备需要依靠进口。

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290亿元;2020年疫情来袭,对医用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盒和ECMO机器等一系列医疗器械的需求激增,业内预测该规模将跃升至8000亿以上。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年增长率就保持在20%左右,近几年的增速也是一直超越GDP。

在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的高速增长下,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已经占据全球份额的近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是在市场范围内,进口器械尤其进口高端设备仍是主角,八成高端医疗设备靠进口。曾有媒体报道,中国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MRI)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并且主要控制GPS手中。

以最常见的CT来说,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发布过招标信息的3262家单位,GE医疗以23.79%的比例名列中国当年CT销量第一位。再以MRI产品的国内市场最新份额为例,西门子占28.52%,GE医疗占22.35%,飞利浦占20.26%,中国的联影占19.21%,中国的万东占1.98%。

与此同时,一些质子重离子放疗设备,呼吸机比如新生儿高频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设备,也都被外国医械品牌包括医科达、瓦里安、德尔格、迈科唯、美敦力、菲萍、斯德芬等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份额。

中外高端医疗设备差距是全方位的,短时弯道超车并不现实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业内人士代表提出带量采购不宜轻率地扩展至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因为我国医疗高值耗材行业仍处起步阶段,产业实力薄弱,与海外的实力落差远大于药品行业与海外的差距。

从《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亦可看出,在“ICT(信息通信技术)制造、医疗器械与医药、军工航空航天、机械、汽车”5大美国最具优势的核心战略性产业里,唯独“医疗器械与医药”产业,中国缺乏500强的重量级选手。中国的医疗器械尤其高端医疗设备制造部分取得了突破,但是总体还是存在短板与差距。

(数据、图片来源:企查查)

“中外高端医疗设备差距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基础核心技术的差距。大型高端设备是多科学先进技术的综合成果,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积累。比如核磁共振小体积超强磁场,CT的低剂量射线源,共焦显微镜的激光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应用物理、工程材料、数值计算、工业设计等长期技术的开发和积累。这些差距不是能弯道超车的,需要大量的试错、修正等工程经验,这是欧美百年来积累的工业成果,赶上非朝夕。

其次是产业链的差距。一台CT的核心供应商可能上百家,每一个小器件都足够优秀才能撑起一台优秀的系统。欧美在这方面分工更早更细,很多企业仅靠做一种器件到极致,成为行业冠军就能活得很好。比如Dunlee就做CT球管和核磁共振线圈,成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一环。但中国缺少这样的企业,跟中国市场分工较晚、技术瓶颈、投资文化等相关。

最后是系统集成及工业软件的差距,体现在设备的系统化、智能化、便捷化等方面。这个领域的差距可能比以上两个小一些,因为其更多的是更下游一层的应用实践,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更快的迭代就能迎头赶上,比如中国的联影等。但是,一些工业软件的核心语言和程序模块还是由欧美控制和发展,我们还处于借鉴、优化阶段。”一位曾在中外医疗器械公司都工作过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士向凤凰网健康分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曾表示,在医疗器械各细分领域高端市场上,我们的突破进展比较有限。一些医疗器械看似实现了国产化,但主要是“组装/装配”层面的,其核心技术、材料或核心部件还是被国外公司垄断。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工作者告诉凤凰网健康:“这就像造车。中国的本土企业也不是造不出车。但是造‘比亚迪’容易,造‘兰博基尼’就难。因为和车一样,医疗设备也属于工业制造,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和普通产品的核心零部件肯定有所不同。而中国目前缺乏的就是高端医疗设备的核心技术包括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的中国高端医疗智造

“门槛非常低,天花板非常高。”这是行业人士向凤凰网健康总结的医疗器械行业特点。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大多从代理外国产品起步,再逐步走向自主研发、自创品牌之路。国内医疗器械老大迈瑞医疗也是代理起步。

“中国的医疗器械尤其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企业要想在外国巨头扎堆的丛林里有所突破,必须发展出创新永续的能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主编、清华大学老科协医疗健康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耿鸿武告诉凤凰网健康,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能力的实现与提升,更多依赖于更大体量的研发投入、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以及更为系统的人才培养。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所有医疗器械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总量还不如GPS中的任何一家。”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0年,86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总投入为129.88亿元,比2019年增加31.2亿元,增幅为31.6%,但是总投入占比来看只有5.98%(表略),而2016年美国医疗器械营收TOP10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就高达104亿美元,占总营收的8.14%。

“人、资金、政策和环境都是制约中国医疗器械尤其高端医疗设备创新的重要因素。”耿鸿武告诉凤凰网健康,最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行业创新性发展的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槭比例达到50%,到2025年提高至70%,到2030年提高至95%。国产产品的注册费用较低,并可在产品研发、市场准入审批和下游采购等方面获得多种支持。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通过代理IBM等进口PC摸索起家;3年后的秋天,44岁的任正非成立华为,在深圳代理香港进口模拟交换机艰难起步。在外资涌入的巨大竞争压力下,联想拒绝了总工程师倪光南院士发展芯片的技术路线,决定优先以规模化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再进行技术研发。之后的联想一度收购IBM,登上全球PC霸主宝座,却因后续创新无力面临诸多问题;而坚持“中国智造”的华为最终穿越发展的桎梏,迎来“中国芯”的全新发展。领域不同情境相似,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也正迎来坚持“中国智造”、自主创新的关键时刻,高端医疗设备何时不再依赖外国进口?凤凰网健康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

《GE医疗辟谣‘被约谈’,人民的数据安全了?》

《樊瑜波:只有源头创新,才能突破医疗器械领域“掐脖子”问题》

《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中国还缺点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