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健康讯 我们听说过3D打印人工关节、3D打印矫形器、3D打印手术辅助器,3D打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医疗领域,但你听过3D打印药物吗?你知道它长啥样吗?它到底有什么特别功效?
3D打印药物“更聪明”,可精准控制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
3D打印药物是怎么做的?与传统药物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简单地来说,区别于没有内部结构的传统药物,3D打印的数字化制药可以制备带内部结构的药片,进而控制药物在人体内部的程序化释放。
图片来源:三迭纪使用3D打印技术现场制作的可食用糖片
药物3D打印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
2016年美国的Aprecia制药公司宣布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产品SPRITAM(左乙拉西坦)片剂正式上市,这是史上第一个FDA批准的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处方药产品。SPRITAM适用于局部性癫痫、肌阵挛性癫痫和原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
此后,吸引了不少药物公司和研究机构对此进行探索。3D打印技术相比传统制剂技术,以其在产品设计复杂度、个性化给药和按需制造等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中,材料挤出成型技术、粘合剂喷射成型技术、材料喷射成型技术、粉末床熔融成型技术和光聚合固化技术这5种3D打印技术都被尝试应用于制药。
为什么说3D打印药物更精准、聪明呢?
以今年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IND批准的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3D打印药物T19为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常早上起床后会出现关节僵硬的症状,T19的设计目标是患者在睡前服用T19,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在疾病症状最严重的早晨达到高峰,并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以取得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缓解患者僵硬的症状。
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成森平博士向记者介绍说:“3D打印技术工业4.0时代的产物,是通过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的制造方法,具有数字化属性,因而具备了包括药物释放的程序化控制的能力。”
3D打印药物即将实现量产5000万片的连续化生产线,每片药物均可追溯
日常生活中,3D打印技术常常与个性化定制联系在一起,大家不禁产生疑问:3D打印药物是不是也偏向于小批量生产?
记者在南京江宁高新区的三迭纪南京实验室内看到,一粒3D打印药片打印成型平均耗时只需两、三分钟。每一粒生产出来的药片都有专属二维码,可追溯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数据,从而有效保证药物质量。而且由于精准进料,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原材料的使用率,降低成本。
据了解,传统制药技术都是批量生产,每个药品都只能按批次进行质检,一旦出现不合格的药品,整个批次的药品都将废弃,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浪费。
图片来源:工作人员正在制作3D打印药物
据了解,三迭纪的MED® 3D打印药物生产技术,变革了传统的制药工艺,基于工业4.0重新定义了制剂技术的底层逻辑、工艺流程和生产模式,实现了药物生产的连续化、智能化和实时质量控制。三维结构药物剂型设计,可实现程序化精准控制药物释放,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剂型和释放曲线,为满足各种临床需求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设计手段。
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的引擎。目前三迭纪在全球拥有专利申请127项,数量上占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的20%以上,是该领域专利布局最完整、申请数量最多的公司。全球共有四个进入或完成注册申报的3D打印药物产品,三迭纪贡献了其中三个。2020年7月,美国药典(USP)正式邀请三迭纪参与制定3D打印药物行业标准。
成森平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三迭纪3D打印药物设备已迭代十余次,拥有十条产品管线。今年底,三迭纪将建设成年产能达5000万片的3D打印药物连续化生产线。”
实现了大批量生产,那么是否可以降低老百姓使用3D打印药物的成本呢?成森平博士表示,目前他们开发的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全球市场产品。上市后会遵循中国的定价策略,为老百姓提供支付得起的产品。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开放技术资源,建立与全球药企的广泛合作,实现3D打印药物技术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