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慈善与健康 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2022-03-02 18:12:37
来源:凤凰网健康  来自北京市

3月1日,由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凤凰网健康频道联合主办,北师大公益研究院支持的“2022年‘慈善与健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医疗健康领域顶级专家济济一堂,聚焦慈善医疗救助如何与政府大病医保有效对接,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等重要议题建言献策。

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慈善与健康  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共融共善,共筑救助资金保障链

解决钱的问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生病了没有医疗费,那其他保障都没有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在发来的视频发言中提到“在医保报销方面,应该设定一个个人承担的最上限,超出部分由医保全额报销。也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调动多方救助力量,覆盖更多人。”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也通过视频,强调了构建立体医疗保障体系,防止因病返贫的重要性:“一个大病、灾害可以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共同富裕的基础就是健康,而在农村里面,健康仍然是悬在老百姓头上的剑,我们在这一块现在有很多社会的研究机构,包括公益组织,我们希望能够形成更多的社会氛围,关注到农村,关注到贫困地区。”

座谈会开场的两个精彩的案例便是围绕如何解决保障资金的问题展开。

来自浙江丽水缙云县医保局局长杜叶飞分享了“缙情帮”医保防贫的数字应用场景,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伟则介绍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蚂蚁金服保险共同发起的“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

“缙情帮”创造性地实现了县域内43个单位的多跨协同,实现了政府三重社会保障,与商业补充保险、部门救助、社会慈善的有效衔接,形成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精准识别需要帮助的对象,让老百姓一次操作就能获得全链条的自动跟进式服务,帮扶资源直达目标人群。打掉部门和流程壁垒后,隐形的消耗没有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一边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社会保障水平,一边还节省了政府的医疗开支,的确是让人惊喜的结果。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顶梁柱”项目,同样是聚焦如何防止因病返贫,它面向的人群在地理分布上是分散在全国的,针对18-6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联合阿里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保险补充,构筑一个全覆盖、全透明、全跟踪的立体保障体系。经过三年的发展,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还增加了意外保险,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做出了实实在在地贡献。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案例点评中提到,“中国的慈善有自身的品格,我们的品格在国际社会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咱们首先是惠及家,比如说咱们是百善孝为先。”“政府也好,医疗机构也好,要打开大门,敢用善用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良好的社会和政府的关系,多方面让这个社会健康发展,让老百姓心理更舒畅。”

这也点出了这两个项目之所可以实现这种创新的本质来源,那就是源自中华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由此而生对普通大众真实关切的共鸣,在政府、商业、慈善等各方的开放融合的基本前提下,再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力量打底,才取得了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同吃同住,爱心小家守护身心安定

解决了医疗费用的问题,是不是就足够了呢?

北京同心圆基金会秘书长仇序作为第一个圆桌讨论环节的主持人,在他的开场分享中提到,因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大病家庭异地求医的群体是很庞大的,他们在这过程中面对着很多挑战——失去经济来源、失去社会关系,在异乡孤立无援,还要面对病魔的肆虐。

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志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副主任马薇、小白春天发起人齐利光一起加入讨论,远在上海的复旦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也通过视频介绍了上海爱心小家的故事,与大家一道分享了在实践中的感受、经验和挑战。

“爱心小家”从一开始作为提供短期住宿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平台,让医疗救助、人文关怀、心灵陪伴、生活互助等很多场景都在这个平台上得以融合。

随着大家的分享,我们听到了温暖的故事,看到可喜的成绩,当然也有依旧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巨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缺口。对于大家的关切,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做了重要总结:“在完成国家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设计后,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的保障需求,一般性的政策是解决不了,即使报销了80%的医疗费用是,剩下的部分可能一个家庭还是支撑不了。国家应该建立一个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特殊的,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的保障形式,这是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

在现有医疗资源集中的情况下,社会慈善组织的服务如何得到社会各方认可?以及如何实现其自身服务标准化?基金会可以联合起来,解决合法化、合规化问题,先行先试者可以制定标准,比如小家的服务问题、安全问题、筹资问题、筹资审计问题等等,来提升信任度,也在政府面前建立你们的说服力。再去向政府的相关部门介绍分享这些经验,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大家都是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把这些理解和支持变成真正的政策性、制度性的安排,就是我们要尽力去推动的事情。“

更专更深,医务社工专业发展困局

相对于爱心小家主要针对异地求医家庭,为他们提供身体和心灵的支持照护,还有一个角色其实离患者们更近,但是很多人却很陌生,那就是医疗社工。

医疗社工是指在医院除了为病人提供传统医疗服务外,专门针对病人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精神归属,提供全方位的身、心、社、灵的协助与指导。2021年北京市卫健委十四五规划中已经要求在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成立社工部并提供医疗社工的服务。实际上他们也是救护体系,尤其是大病救助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

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卢玮静、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周翾、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正琛共同参与了该主题的圆桌讨论。

“社工在我们国家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产物。”方来英委员的总结道出了当下医疗社工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对于医疗社工的价值和意义,不论医疗机构、还是慈善组织都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与其配套的政府管理制度、医院管理流程、社会资源的支撑都还有很多衔接不畅的地方,比如:医疗社工标准不统一、医疗社工与医院的合作机制、社工的专业身份在医院得不到重视、医疗社工的专业培训和晋升机制、医疗社工的成本分配等。

作为新兴事物,融入整个社会体系,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需要如何去完善的方向。大家对未来如何支持医疗社工的发展也提出了各自的期待。

刘正琛表示:“第一,医疗社工的专业化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任重道远的工作。第二个社工跟床位的比例上面希望能够有作推动。在美国儿童肿瘤社工协会建议的比例是25张病床配一个社工,咱们现在是100张病床配一个社工,这个比例还是比较悬殊的。第三个就是在中国社工的发展方面,也呼吁更多医院能够开门跟社会组织一起合作。”

周翾认为:“作为使用需求群体来讲,我遇到的困难就是医院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工的重要性,所以很难真正的去接纳社工,需要更多理念的推广让医护人员认识到社工的重要性,能够为医务社工提供更好的发挥的领域和舞台。”

崔澜馨提到:“ 医务社工另外一个工作场域是社会,社区里面也需要有医务社工,慢病在管理过程中有专业的医务社工协助,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的负担。第二个,医务社工不仅专业,而且内部还有细分,希望未来的社工考试更加专业化。”

民之所盼,便是政之所向,就像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最精僻也最有力的回应“第一句话,一定把各位的呼声通过我们政协反映上去,第二句话,我们有一个医院管理的标准,下次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邀请大家参加发表意见。”

这一场由两会代表、医疗机构、慈善组织和健康媒体共同参与的大讨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立体保障体系的构成。病人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人员的参与,也要历经不同的阶段,在医疗、生活、经济、精神等不同层面不断面对挑战,这个完整过程的服务不是一个医生能做到,也不是一家机构能做到,而是一个联合的行动。从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医院的救治、资金的保障、异地就医的承接帮扶,到医务社工的专业服务,这不仅是医疗救助,更是构建健康、和谐人文社会的一个完美缩影。

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慈善与健康  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