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次生心理伤害大于汶川地震 恐慌比病毒传播更快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新冠疫情次生心理伤害大于汶川地震 恐慌比病毒传播更快

作者|董蕊 陈家仪 编辑|郭妍 策划|凤凰网健康

“新冠大流行的次生心理危害,让我想起汶川地震。我参与过汶川地震心理救援。新冠疫情带来的集体性心理伤害,其实已经远超过汶川地震。

5月15日,大儒心理创始人、中国生命关怀学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凯文在参与凤凰网健康举办的“战疫 从心开始”直播中提到,疫情的长期持续带来大范围的集体性创伤,负面情绪比病毒传播更快,人们应适当回避负面信息。

“沉浸在苦难的体验当中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接触信息的人承受替代性创伤。”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正琛认为,身体或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更易被影响。出现问题时,要坦然面对,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有“病耻感”。

据WHO数据,新冠肆虐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病就增加了25%。为了更好帮助职场人、少年儿童、居家妈妈、大学生等特定群体积极应对危机,5月15日起,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了“战疫-心理”系列多场直播。

以下为直播第一期《打工人emo终结指南》部分实录:

负面情绪更容易被“传染” 

应适度回避负面信息

凤凰网健康:新冠大流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心理影响?

徐凯文:新冠大流行的次生心理危害,让我率先想到汶川地震。我和刘正琛都参与过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可以说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地震灾害,涉及千万人,近10万人罹难或者失踪,真可谓“天大的灾难”。

但即便这样一个天大的灾难,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尤其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还是比不上新冠疫情。

为什么这样讲?首先,新冠疫情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类集体创伤。它不是部分人遭受的灾难性实践,受到生命威胁、承受财产损失……它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工作状态,甚至世界的运转状态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人来说很难一下适应。新冠疫情改变了全人类。

其次,汶川地震是几十秒钟之内发生的事情,8.8级的大地震在短时间内毁灭了很多人和物。但是地震结束也就结束了,虽然也有余震,但是后续伤害都并不大。继而就是救援、重建的过程。而新冠流行,它是一直持续的,现在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它对我们心理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件事现在还不到头”。

凤凰网健康:疫情期间,负面信息是不是比平时放得更大?

徐凯文:是的,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负面的信息就越容易得到传播。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这也是人类发展的结果。因为对危险的信息更警觉,才更容易逃离危险。坏消息引发人们恐慌、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人们就会开始行动。而在手机时代,最简单的行动就是点赞、转发。负面情绪因此被更加放大。因此,疫情期间,适当回避负面信息也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

刘正琛:以汶川地震为例,那个时候打开电视都是黑色画面,但是全国哀悼日三天以后,电视画面恢复彩色。为什么这样?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沉浸在苦难的体验当中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接触信息的人心理受伤,这就叫替代创伤。

新冠疫情次生心理伤害大于汶川地震 恐慌比病毒传播更快

身心状况较差的人更易被影响

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恐慌

凤凰网健康: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多在影响哪类人?

刘正琛:身体或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具体来说,有基础疾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职场人士,或心理抑郁、焦虑的人更易受到疫情影响。

徐凯文:我同意正琛的看法,但还想补充一点。其实在疫情之前,全人类就开始很焦虑,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节节攀高。现在,疫情加剧了这一点。因为面对疫情,大家会更加恐慌、更加焦虑,而这些负面情绪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十多年前富士康的“十五连跳”,很多人都还记得。连自杀情绪都可以传播,焦虑情绪也是如此。而焦虑的表现,用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来形容,就是“内卷”。

过度焦虑带来认知狭隘 

保持中等程度焦虑利于提升效率

凤凰网健康:焦虑反映到身体上会有哪些表现?

徐凯文:情绪和身体状态是紧密联系的。焦虑的时候,人会乱了手脚,甚至大脑也会变笨,出现认知狭隘、思维受限。

强烈焦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流汗、手脚会发麻、心跳会加快。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判断指标——睡眠。失眠多半是因为过度焦虑,很多时候人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好枕头,而是一个理性平和的好心态。

凤凰网健康: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大裁员、发展不景气,“打工人”很焦虑怎么办?

徐凯文:任何危险都有改变的可能和机遇,这是应对危机的思维,工作中也是如此。什么叫危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如何应对危机?找到资源去解决眼下的问题,资源总比问题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地面对。例如,被裁员者可以努力寻求资源、找到新工作。

凤凰网健康:疫情期间,很多创始人、管理者也很焦虑,怎么办?

徐凯文:焦虑不是坏事。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要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参加考试,还是完成一项工作,如果一点都不焦虑,那基本上就完蛋了,这个事你做不好。

是不是越焦虑越好?肯定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处在高焦虑状态时,你的绩效会非常差。比如考试的时候,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太焦虑了、太在乎成绩和结果。

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什么状态是最好的?是中等程度焦虑的时候。这一点我特别想跟管理者科普,如果你希望团队效率高,就不要把所有人都搞得焦虑无比,而是要给员工一个中等程度的焦虑。

七情六欲都是正常情绪 

必要时要寻求专业帮助

凤凰网健康:疫情期如何判断心理异常?有哪些求助路径?

徐凯文:焦虑和抑郁本身不是异常。“喜、怒、哀、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七情六欲。但是,如果情绪失控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影响到社会功能了,这就上升到了疾病层次,需要接受规范治疗。

寻求帮助的途径有很多:

第一是社会公益,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针对不同人群的公益热线,我们推荐比较熟悉的“联爱护心”心理服务热线,电话是4008510525。

第二是到医院里去找精神科的专科医生。精神科大夫主要通过各种非常有效果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方式来提供帮助。这种药物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也能改善睡眠。

第三是心理咨询。专业的咨询师可以通过倾听、共情、理解、支持等,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方面,大家可以联系各地的心理咨询机构,例如在北京的大儒心理。

第四,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手段叫危机干预。你哪怕心理都快崩溃了,有经验的危机干预咨询师也可以帮助你在失望中找到希望。

凤凰网健康:中国人不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有人会碍于身份不愿意求助。我们的心理咨询机制能解决这个问题么?

徐凯文: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就是保密。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一方面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能够被倾听和疏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去学习调整自我情绪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在危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转机。

刘正琛:我本人在20年前得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通过治疗恢复得很好。我也从来没有回避这件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点“讳疾忌医”的。但是,出现问题就要坦然面对,第一不要讳疾忌医,第二不要有“病耻感”。

更多实用健康讯息,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搜索订阅凤凰网健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