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垚 编辑|沙琼 策划|凤凰网健康
新冠肺炎的出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居家上网课、封控管理也成为了大学生活的常态。疫情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以及生活节奏的改变,还要面临就业、考研等社会压力,很多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2020年,一份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来自广东和江西108所高校74万多名大学生中,疫情期间感受到急性压力的有34.9%,出现抑郁症症状的占21.1%,而有焦虑症状的则占11%。另外,有6.3%的受访大学生同时出现急性压力、抑郁、焦虑这三种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大学生应该怎么办?“面对悲观情绪我们不要排斥,人本身就是具有七情六欲的”。5月18日,在凤凰网健康举办的“战疫·从心开始”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唐登华教授提出,“面对危险出现恐慌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怀有对疫情的恐慌和敬畏,而不应该去贴标签。”
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该怎么办?首都体育学院运动和康复学院教授徐守森答道,“抑郁只是一个信号,而不是问题本身。抑郁表面看是情绪出了问题,其实是生活本身出了问题,第一要务是要着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以下为直播第三期《疫情3年,大学读了个寂寞?——解锁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密码》部分实录:
面对负面情绪不要排斥和控制 危机背后是机遇
凤凰网健康:作为跨越了疫情前和疫情后两个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罗亚飞:作为2019级的学生,在我第二个学期就因为疫情从线下转变为线上网课教学,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因此受到了影响。在学习上,线上授课缺乏和老师的互动和提问,再加上用手机和电脑听课,这就非常容易开小差,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生活方面,很多校内、校外的线下活动也因为疫情无法参加,和同学的关系也变成了无法见面的网友,我甚至没有认清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疫情对我的心态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疫情防控政策会被困在家中或者是学校,再加上学业和生活的各种问题,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压力。
凤凰网健康:作为老师和医生,您在疫情期间的教学和治疗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哪些心理问题?您对此有哪些观点?
唐登华:受到疫情的危险性和传染性的影响,大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都容易受到压力等不良情绪的感染,这些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学生们不喜欢上网课,觉得学习效果差,但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同样不喜欢网课。在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是平级的。老师不仅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在吸收信息。而线上授课打破了平级的状态,让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产生了难度,但这同时也是对学生意志力的挑战。大学本身就是学生完成自我独立的阶段,在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群体就会有各种压力,也会有抱怨、恐慌等不同情绪。
面对负面情绪我们不要排斥,人本身就是具有七情六欲的,面对危险恐慌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怀有对疫情的恐慌和敬畏,而不应该去贴标签。人常常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最有活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因为危机后面就是生机。
凤凰网健康:大四毕业生应该如何去调节心态,缓解毕业的压力?
徐守森:心理学有四大板块,就是知、情、意、行,可以从这四大板块的角度来应对毕业。首先认知角度,面对消极事物,应该也要看到其背后的积极意义。虽然消极事物会带来不良反应,但福祸相依,其实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笔财富。面对无法改变的现状,如果只看到硬币的一面肯定是要深受影响,所以需要看到一枚钱币的两面。
其次,从情绪角度看,对待负面情感不要总想着去控制。与其想要控制消极情绪,不如去接纳消极情绪,牵着消极情绪的小手继续前行。与此同时,当你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照顾负面情绪时,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强大,而积极情绪就会越来越弱小,所以与其想要控制消极情绪,不如去追求积极情绪。此外,就是行为的调节和应对,种类繁多,包括音乐调节、饮食调节、颜色调节等等。行为调节要注意一条黄金标准,那就是利人利已。而且迈出一小步就会改变一大步,从吃好饭、喝好水、睡好觉、洗个澡、逛趟公园这种小事儿做起。
最后,意志层面,或者价值层面、叫动机层面。疫情目前来看属于一场天灾,我们应该通过疫情去唤醒自身深层次的思考,包括生命的终极价值、家人和自身的关系、运动和人生的关系等。
心理学改变的是对待现实的态度
凤凰网健康:大学生面对抑郁症应该怎么治疗和缓解?
唐登华:从医学角度来讲抑郁症是一个相对好治的病,我们称他为“心灵感冒”,同时现在抗抑郁药也比较安全,没有太多副作用。通过药物配合心理系统的治疗,临床的治疗概率最高能达到80%左右。虽然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有部分人会反复,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徐守森:心理健康领域有一个黑白灰理论,在黑色区域需要去找精神科大夫治疗,灰色区域则去找心理咨询师、社工等,白色区域则是健康状态。这个理论强调的就是要学会求助,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有深度抑郁的情况,持续时间很长,也无法自我调节,一定要去看精神科大夫。要学会自主地去求助,别被负面情绪裹挟。
凤凰网健康:面对疫情造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有哪些内部调节的方法?
唐登华:首先是要了解必要的信息,危机中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信息。不良信息会给人带来压力,但同时也就有信息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力量。疫情期间获得必要信息一定要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而不是小道消息。同时还有对信息的相关学习,大学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世界的好奇。疫情对于大学生也是一场生物、公共卫生的实践教育。通过疫情大学生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疫情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力量,这就是在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
其次是加强自身的支持系统,不要让自身陷入孤独。越在危难关头越需要更强的心理支持,我们中国本身就有着很强的人际依托,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和体制的优势。家庭团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这就是一个应对压力的支持系统。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从小到大的朋友都是你的资源,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
最后是不要让危机成为生活的全部。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我们要尽可能地保留自己正常的生活内容,不让疫情成为全部生活。当我们正常的生活内容越多,我们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就更有力量“康复”。危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无序混乱,而当面对疫情这场大危机,我们不应该抱怨,而是要从积极的角度接受变化,允许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最终在过程中实现和社会一起成长。
凤凰网健康:疫情期间的大学生的社交和运动范围都会缩小,有哪些方法能帮助从外部释放压力和情绪?
徐守森: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三点:
首先是自己要学会玩,称之为“居家体育”。虽然是疫情很多线下的体育互动无法进行,但事实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办法来帮助个体和组织来适应变化。
在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有变化,心理学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利用家庭的有限空间做个人的体育训练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第二点是家庭要学会玩,称之为“家庭体育”。福祸是相依的,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利用他的坏处。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时候运动就是很好的抓手,可以借助运动来巩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是社区一起玩,称之为“社区体育”,要学会组织、带动大家起来一起玩。在小区里是由活动空间的,如果有技能是可以带动社区的氛围来运动,既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同时还释放自己的压力。
居家期间要尊重家庭成员相互空间的独立
凤凰网健康:居家期间如何调节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实现与父母之间的好好相处?
罗亚飞:在我的居家学习生活中,我认为要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在公共空间里面享受家庭快乐。我和父母在私人的事情或者学习时相互不去打扰,当处于公共空间时则是去享受彼此的快来,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做做家务帮帮家长,他们则为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最好的保障。
唐登华:在家庭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帮助对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可否认亲子之间存在代沟,但代沟是正常的。要强调家庭中的沟通,因为不管多亲密的关系,只要是两个脑袋,就会存在想法差异,面对差异就要去好好沟通。要在尊重互相心灵空间的独立,做能够对自己负责任的个体,尊重边界。
面对家庭冲突也不要害怕,如果一个家庭一直和和睦睦、相敬如宾反而更有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疾病,没有冲突就没有沟通,家庭更多是要讲情。交流对于家庭也十分重要,甚至父母的唠叨也是他们对于情绪的一种宣泄,我们要学会接受互相间情绪的宣泄。
徐守森:青少年有一个从不独立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从专业角度被称为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与此同时父母也是没有经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父母也只是根据过去他的经历来摸索建设新的家庭系统。面对这种代际的传递,最根本的原则是子女慢慢独立的同时,父母也慢慢适应他们的独立,这时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非常合适,互相尊重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