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发布 我国四成死亡因心血管病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发布 我国四成死亡因心血管病

我国心血管病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发在很多人的体检报告上,最常见的字眼就是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因为大多数是轻度,并不会引起足够重视,人们普遍认为,这并无大碍。然后,大鱼大肉、熬夜、饮酒依旧。殊不知,疾病正在悄悄发生进展,成为心血管病发...

我国心血管病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

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发

在很多人的体检报告上,最常见的字眼就是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因为大多数是轻度,并不会引起足够重视,人们普遍认为,这并无大碍。然后,大鱼大肉、熬夜、饮酒依旧。殊不知,疾病正在悄悄发生进展,成为心血管病发生的“帮凶”。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介绍,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4.35亿,这也意味着加强血压管理势在必行。近年来,中国成人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上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治疗控制率则先升高后降低。

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项目对近18万名≥18岁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较2002年升高。中国居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目前人们对此重视不足,我国血脂达标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另外,血糖管理同样面临挑战。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人数达1.298亿。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饮食加运动)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在30年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糖尿病发病推迟3.96年(中位数),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39%,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顾东风说,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疾病的持续进展增加了心血管病的患病率。

什么原因让高血压、高脂血症“横行”?

吸烟、饮食、运动、体重、心理因素影响

众所周知,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良药。只有细心呵护,才能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然而,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吸烟、饮酒、大鱼大肉、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报告》显示,烟草使用、合理膳食、身体活动、健康体重、健康心理是五大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指出,吸烟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虽然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但下降速度低于全球,他强调,戒烟越早越好。

近些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而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等摄入不足,膳食结构仍不合理;身体活动与高血压的发病呈负相关,即活动量越小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越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体重方面,2013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和3.1%,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9%和0.4%。2012年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比,增幅分别为7.3%和4.8%,农村增幅高于城市。高润霖强调,全国每3个成人中,就有1人为腹型肥胖,这为心血管患病蓄积了大量的“后备军”。

另外,一项分析发现,在基于医院的23项研究中,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51%,0.5%~25.4%为重度抑郁症;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病率为34.6%~45.8%,3.1%~11.2%为重度抑郁症。可见抑郁症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何让心脏保持活力?

提高疾病风险意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报告》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以提高居民的心血管病风险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注重不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不足等上游危险因素的控制,从源头上预防心血管疾病。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提出了一些健康基本技能。一是知晓正常血压和心率。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毫米汞柱且<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毫米汞柱且<90毫米汞柱;心率60~100次/分。二是远离高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三是远离糖尿病,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四是坚持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膳食应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五是坚持运动,成年人每日应当进行6000~10000步当量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六是远离烟草,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越早越好。七是保证睡眠时间,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八是青少年要身心协调发展。另外,还要学会心肺复苏等技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