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出炉:是什么在“杀死”近1亿抑郁症患者?
健康
健康 > 心理 > 正文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出炉:是什么在“杀死”近1亿抑郁症患者?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抑郁患者,6、7岁的孩子会抑郁,80、90岁的老人也会抑郁。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常见疾病,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为18%。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

早前有专家预计,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来源:Pexels

新冠疫情后,抑郁症发病率更是显著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2年3月发布的科学简报,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抑郁症发病率分别大幅上升了28%。

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尤其是当抑郁症反复发病,并达到中度或重度时,抑郁症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疾患。

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它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可避免的痛苦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世卫组织(WHO)数据显示,因抑郁症而选择自杀的患者有约15%,这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与医疗事物的重要挑战。

尽管抑郁症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漏诊率的特点,已引发众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的关注。

来源:Pexels

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人对抑郁症缺乏科学认识,仍有许多关于它的错误观点,使人们长期未对其采取行动,患者得不到的有效干预,导致总体治疗效果不佳。

近日,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好心情、灵北中国,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为此,我们结合《2022年抑郁症蓝皮书》的部分数据,并整理近期关于抑郁症相关研究和调查,概述并分析抑郁症在中国的全貌,期望能有助于大家对于抑郁症形成科学认识。

01

情感压抑

成为抑郁症帮凶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另外,根据国内的数十项研究估计,每1000名中国人中,有16人患有重性抑郁障碍;在一年之内,每1000名中国人中,会有23人患抑郁症。

在我们周围15个人中,就大约有1位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已然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重灾区”之一。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抑郁症并不是我们通常经历的坏情绪。然而,当人们面对负面情绪,往往倾向于将其压抑在内心。

中国网民抑郁症调查报告显示,当情绪长期低落时,47%的人选择独自一人默默忍受,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内心。

而这种情感压抑,往往会致使人们陷入抑郁状态,甚至引发抑郁障碍。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来源:Pexles

此外有研究显示,不利的社会环境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比如:

婴儿期的养育不良、童年期经历虐待或忽视;

生活发生变化:如丧亲、离婚、直系亲属的严重疾病,或失去工作;

生活状态不良:贫穷、失业、生活困难、缺乏亲人关心的人群中也容易出现抑郁。

02

病态家庭

“谋害”青少年群体

此外,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亟需社会重视。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另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调查研究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

而有关研究也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有研究数据显示,青少年的自杀率要比成人高出近3倍,且大约60%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是与抑郁症有关。

这些现实而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

值得警醒的是,这些生病的孩子,通常有一个生病的家。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数据显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另外,一项抽取200份高赞知乎问答为样本的调查显示:

39.5%的知乎网民认为,简单粗暴的家庭传播沟通方式,如对子女总是批评、打骂、训斥、吼叫等方式极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状态;

24.1%的知乎网民认为,家长对子女总是贴负性标签、否定质疑子女,也是引发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

19.1%的知乎网民认为,父母充满控制欲,缺乏平等沟通、缺乏尊重、无边界感导致的家庭传播关系冲突失衡也是诱发青少年抑郁的因素。

17.3%的知乎网民认为,家庭关系复杂、父母关系恶劣、家庭争吵不断的家庭传播情境是压抑恶劣的,也容易引发青少年抑郁。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关爱可以减轻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生风险,且父母的关爱越多,学生患者的自杀意念越低。

因此,对于心灵生病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往往是一个健康的家庭。

03

高压中

倒下的女性抑郁者

从性别视角出发,女性抑郁症患者是男性的2倍,前者的比例为68.81%,后者的比例为31.19%。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不仅如此,新冠疫情对女性情绪造成的影响也大于男性。

《柳叶刀》(The Lancet)多项全球研究显示:

女性受到疫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面影响更大,且在新增抑郁症病例中,超3500万为女性,而男性为将近1800万,前者是后者的1.9倍。

背后原因在于,相比男性,女性通常因为神经数量多,情绪更敏感,生理上更脆弱,通常有着更复杂的心理问题。

女性有着独特的生理过程的特点,如分娩、月经、妊娠、泌乳和产褥等都是抑郁症高发的因素。

月经前期激素变化频繁,由此导致约有2-10%的女性患有经前综合征,从而造成抑郁症。这种抑郁症亚类,被称为生殖性抑郁。

此外,在面对同一种压力时,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倍。

比如离婚、失业、亲人去世。且在不幸的婚姻里,女性承受的压力是男性的3倍以上,而单亲妈妈患抑郁症的概率也远高于单亲爸爸。

另外,有调查显示,中国女性的劳动率为 61.9%,高于中国男性,且女性在家庭里的决策力高于男性。

因此,对于女性的心理健康关注,是时代所需,刻不容缓。

04

孤独中

失语的老年群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6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15%,某些地区甚至高达45%。

尽管老年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却鲜少被舆论关注,老年抑郁患者这一群体也处于“失语”状态。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数据显示,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33%的老年人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

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往往遭到忽视,且未能及时得到治疗,致使老年抑郁症识别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

抑郁症状往往与其他躯体疾病并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很多人认为是身体疼痛。

由国内数十名精神疾病专家共同制订的《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称,老年抑郁症病因复杂,常伴有躯体疾病,两者也可能互为因果。

此外,老年抑郁群体有很强的病耻感,对于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将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等其他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在治疗过程中,很多老年患者自行停药,致使病情反复。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05

职场中

藏匿的抑郁患者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曾对1.3万名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士出于抑郁状态。

职场人士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职业人群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来自于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

而其中,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内卷程度高,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待机”,让人难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他们往往由于工作压身,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觉察或不会疏导,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尽管如此,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数据显示,只有13.5%的公司为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另外,由于职场对于抑郁症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很多员工对于罹患抑郁症患者有病耻感,通常会选择回避或掩盖自己的病情,导致治疗率不到10%。

06

治疗

卡在了昂贵的费用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文章表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

此外,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重度抑郁障碍总体复发率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然而,在高患病率现状下,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却很低。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我国抑郁症就诊率仅8.7%,就诊患者中只有51.5%使用药物治疗。

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而在就诊者中,接受药物治疗的人只有一半,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更是少之又少。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在就诊的患者中,有57%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会选择公立综合三甲医院;30%的患者选择在精神专业医院就诊。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心理行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很多患者担心不靠谱医生不仅浪费钱还对自己的病情没帮助,所以更倾向选择公立、专业的医师。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治疗费用高,该比例高达52.90%。

治疗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全球范围内,鉴于基础研究的滞后性,抑郁症药物研发不易。

由于费用高昂,会对部分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抑郁症纳入医保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然而,由于各地医保范围并不统一,报销政策也存在很大差异,纳入慢性病医保需要更多顶层设计的支持。

07

比抑郁

更可怕的歧视问题

我国抑郁症的治疗率也偏低。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杨甫德曾表示,近三分之一的人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停止治疗。

其主要原因在于,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

研究表明,只有三分之二患者服药次数超过医生处方的80%,三分之一的患者服药次数只占医生处方的40%~80%,少数患者只服很少的药物或不服。首次服抗抑郁药第1个月时停药率35%,第6个月时停药率65%。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很多患者对于抗抑郁剂治疗存在顾虑,担心药物副作用,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患者担心服用抗抑郁剂会成瘾。

来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对于患者最不能忍受的副作用调查结果显示,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表示:

“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等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服用2~3周后会慢慢适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大多并不严重,严重的副反应发生概率很低,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即可。

若服用某种药物副反应的确很严重,可换药物治疗。因为服用一种药物副反应大,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明显的副反应。”

且抗抑郁药不存在依赖性,但突然停药会造成一系列停药反应,为确保疗效,防止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停药。

因此,让抑郁症患者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外,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除此之外,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歧视”,也往往阻碍抑郁症诊治的“帮凶”之一。

一项针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显示,仅有10.3%的抑郁症患者无病耻感,大多数患者存在轻-中度病耻感。

部分患者认为自己工作效率低于他人、学习成绩差、人际交往能力弱于他人,使其心理压力大,思想包袱重,由此逐渐形成病耻感。

抑郁症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抑郁症的偏见;

抑郁症的治疗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社会的歧视使很多人不愿就医,公众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多数人对抑郁症一知半解,导致抑郁症被标签化、污名化,病耻感严重影响抑郁患者的就诊率。

其实抑郁症就是一场“心灵的感冒”,经过治疗预后很好。

参考文献:

[1] 崔向军,周亚青,李丽娜,郭永芳,石贺敏,王桂平,苑杰.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6):814-815.DOI:10.13342/j.cnki.cjhp.2012.06.065

[2] 2022年好心情app调研数据,n=3000.[3] 代春丽.我国超过半数职场人处抑郁状态[J].安全与健康,2012(01):34-35.

[4] 苏朝霞,康妍,李建明.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5):629-631.DOI:10.13342/j.cnki.cjhp.2011.05.024.

[5]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44(07):944-956.

[6]“沉默的杀手”:中国5400万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仅为8.7%. 21世纪经济报道

[7] 被忽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对于如何“变老”,我们准备不足(2022)澎湃新闻

[8] 大数据 | 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来聊聊“心灵的感冒”交汇点“∑”数据新闻工作室

[9] Cong EZ, Cai YY, Wang Y, Wu Y.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with parenting style in adolescents. 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 2021 Sept 15;23(9):938-943.

作者信息

作者:皮不露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