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桃鱼子酱
前几天吃饭的时候,听一位在马来西亚工作过的医生提起「出于宗教考虑,有些医生会把手术室切下来的标本交由家属处理」。把标本所属权归还给患方之后,他们可能会选择土葬、祭祀或是做成食物。
也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英国南约克郡骨科医生 Dr.William 表示,其所在地区医院甚至没有展示标本给患者和患者家属看的习惯,「尽管病理标在原本意义上属于病人,但医疗处理之后应为院方病理财产,没有人会主动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财产,哪怕是前主人的家属。」
不过,大多数国内外的医院,其实都处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中间。
一般来说,涉及病灶或组织切除性手术,切下来的东西,主刀医生或助手都会将切下来的东西拿到手术室的一个小小窗口,给家属看一下。
丁香园论坛上,一位同行笑称:「一般画面是家属通常焦急地等在手术室门前。只见手术间门儿一推开便一拥而上,自己就端着切下来的东西给家属看,并讲着说这就是从病人身上切下来的不好的东西,比如肿瘤、息肉、增生组织等等。
家属定眼一看,『哇手术成功了,这下放心了。』」
手术室的「约定俗成」
辽宁某三甲医院外科医生秦启(化名)表示,手术后展示标本是早年规培时候就被老主任口口相传的「家规」。
现在秦启自己带学生了,也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虽然医院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展示,但是据我了解,一般医院开展减少医患隔阂之类培训和讲座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一点,医院也是持以鼓励态度。」
图源:丁香园论坛关于此话题的讨论截图
看标本,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第一种是基于医学理解的考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肿瘤方向副主任医师李恒元分享道,除了一些需要急送病原学检查的,如果家属术前有看的意向,都会给家属展示,「家属并没有和医生对等的医学知识,影像学资料对他们来说并不直观,他们也不大能看懂。」
李医生认为,手术标本的直接展示,可以让家属更直观认识肿瘤对骨质侵害。至于做法,则是「统一装袋,在送检途中把家属叫到窗口,通常只需要约 3~5 分钟时间,并不会对组织造成影响。」
而更直观的认识,也会对后续的沟通带来好处。沿海某三甲医院结直肠肿瘤方向的医生路伟(化名)认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一部分家属进行标本的展示,不仅便于患者家属更好得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手术的情况,在后续对疾病进行进一步诊疗的时候,家属的配合度也会变高。
基于对「医患沟通」的理解,对于全麻手术其团队通常会在手术切除标本后给患者看标本,当然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病人家属都能接受血淋淋的标本,他们也会预先询问家属是否需要观看手术标本。对于大多数腰麻或局麻的小肛肠手术,则一般会直接给患者本人看标本。
「此外,大部分的手术标本(尤其是恶性肿瘤标本)我们都会进行规范拍照留档,必要时向患者家属进行展示。」
术中拍摄子宫肉瘤照片,术后给患者确认
图源:参考资料 1
当然,并非所有医生都认同这个行为。湖州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彭福生认为,手术前充分的沟通远比术后展示标本更能解决问题,「一开始,我也会把标本给家属看。后来发现,家属并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看了血泊之中的标本以后,并不能更好的理解患者的病情,有时候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问,甚至碰到有的家属看到标本后出现情绪失控。」
「所以看标本这个操作,并不能达到让患者家属更理解病情的目的。后来我也就不常规给患者家属看标本了,除非觉得不给家属看标本不能说明病情。大部分时候,我会给家属画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说明病情,我觉得这样简明易懂,家属更容易理解。」
彭福生医生认为,平时的沟通中建立医患相互信任,远比通过看手术标本来获取信任更有效、更重要。
有医生坦言:担心增加污染风险
是否可以有效增进医患沟通,立意有待商榷。
经过检索,有一篇相对高质量的队列研究评估了该医院 318 名接受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对其中部分患者主动展示标本或标本图像以比较患者满意度。
研究发现,与未被选中的女性患者相比,观看过手术照片的女性满意度偏高。这种临床满意度差异,在那些遇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中更加明显。[1]
只不过,这篇文献主要研究的是妇科手术领域,不能横向对比其他科室手术,同时该文献也仅适用于患者本身,而并不包括患者家属。
Dr.William 表示,针对国际病人的强烈要求,英国部分医院也会满足一些情有可原地诉求,「但针对改善医患关系这个效用,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证据。」
图源:图虫创意
关于标本本身处理问题,同样存在争议。事实上,涉及「是否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展示病理组织标本」,国内外的官方组织尚未出具针对行为细节的明确规定。
美国《外科病理学标本处理实用指南(Practical Guide to Specimen Handling in Surgical Pathology)》 中对手术后标本处理要严格遵循无菌条件,按照一般用途、教学用途、病理用途等进行不同处理。无论哪种途径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无菌化操作」,但未对「标本展示」这个行为予以说明。
同样,以《胃癌根治术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为例,其中强调标本处理流程需要规范化,并标注大体拍照、取材、固定、记录等的要求,但同样未对「向家属展示标本」作出规定。[2]
图源:参考资料 2
普遍来看,展示标本的行为,主要由各级医院甚至科室规定。丁香园论坛中,有用户坦言「凡切必检,凡切必看」,另有一位普外科用户表示所在单位对此存在要求,「我们单位是要求要看的,这要根据每个单位对这件事是怎么规定的。」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病理科医师 Zulina Lee 同样表示,主要取决于医院的规定,她所在的医院手术室病例标本转运规范中,有强调「原则上不允许外科医生向病人展示任何标本」,一方面是担心长时间的放置会影响肿瘤或组织的分子状态;另一方面,担忧展示标本的过程容易增加污染的风险。
Lee 表示,该医院曾发生过一起乌龙事件,「某个墨西哥裔患者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在术后将小肠病灶组织夺走生吃,吓得主刀医生一年都在接受心理治疗。」
因为设定规定的主体不同,自然存在讨论的空间。针对以上担忧,几位医生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事实上,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李恒元医生表示标本展示只是一个送检过程中「相对顺便」的过程,会统一装袋后在送检病理的途中把家属叫到窗口确认,「通常情况下,标本展示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不至于影响肿瘤或组织的分子状态。而如果标本需要验证病原学证据,则会最快处理,不会给家属看。」
但他也表示,医院尚未出具具体的标准规范,虽然送检行为本身合乎病原、组织保存规范,但实际上操作起来还是由医生主导的,所以规范与否取决于医生本人的行为。
收益 VS 风险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根据各国医疗环境及医生习惯不同,是否展示手术后标本给家属看的情况并不统一,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做法本身有哪些明显的硬伤与缺陷。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展示标本这件事,有些医生觉得是一条改善医患关系的独门小径,但是也有医生对此保留有谨慎态度。
在讨论送检行为是否在一个完美的条件、规范框架前,我们需要先明确的是「手术标本送检是否真的有利于实际的临床情况」。如果展示标本确实能够做到受益大于风险,我们讨论的重点就应是如何正确合理地展示标本。
加拿大病理医生 Lee 就表示,或许我们行内人可以清楚地分清楚什么是外科什么是病理。但是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其实他们可能连病理这两个字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在巨大的信息差下,似乎标本这个最直观的载体更能成为承载最多信息的桥梁。」
李恒元医生同样建议道: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需要将术后标本展示给患者家属看时,要明确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你我没切错」,而是「减少沟通成本、增加信任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当同时考虑收益和风险,我们应该明确讨论的重点,是「是与否」还是「怎么做」。
作为一名医生,你会选择把标本给患者看吗?
策划:carollero|监制:gyouza
参考资料:
[1].Petrikovsky BM, Pingle PR, Savyon L. Does viewing of surgical specimen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A cohort study. Int J Surg. 2008 Apr;6(2):136-9. doi: 10.1016/j.ijsu.2008.01.008. Epub 2008 Feb 5. PMID: 18342591.
[2].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 胃癌根治术标本的规范化外科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2):93⁃103. DOI:10.3760/cma.j.cn441530⁃20211122⁃00471.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