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保存并修复、保护生育力, 促进生育友好社会建设是成立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委会的初衷。 向东 摄
10月29日,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2022第一届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丝绸之路生殖医学高峰论坛”于2020年10月28日隆重召开,会上授牌成立了中国首个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
专委会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颜宏利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专委会工作的四大目标是:找到生育力下降的原因,为国家制定生育政策提供依据;建立评估生育力的体系;打造生育力修复的“钥匙”;以及建立科研和转化的桥梁,完善生育力保护与修复的生态产业链。
在“2022第一届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五届丝绸之路生殖医学高峰论坛”上,颜宏利指出,针对生育力下降的难题,很多医疗中心建立了生育力保存中心。卵子冻存的最佳年龄是20-35岁,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很多具有生育力保存意愿的人群是35岁到45岁者。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卵子的质量已在下降,最终效果也大大降低。“因此我们不仅仅要保存,而且还要主动地去修复和保护,这也是成立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委会的初衷。”
图说: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戴旭光会长:加快落实二十大“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精神,“促进生育友好社会”建设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戴旭光在致辞中指出,生育力保护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事。如今生育力保护情况很不乐观,面临离婚多结婚少、堕胎多生育少、晚育多早生少、缺陷多优生少四方面挑战。而专委会在优生优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中大有作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先后成立过孕育与生殖、 助孕与优生、备孕与生育力促进等机构,但仍批准成立了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除了这方面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外,还有彰显特色的考虑。这是我国社会组织中首个把生育力的保护和修复连在一起的机构,除常规的生育力保存以外,更注重生育力的评估与修复,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更侧重社会公益与产业。尤其是专委会开展的“春风固基”行动,把重心放在提高男性精子的质量上,从海军到全军,从军队到地方,正如老主任孙方臻博士所说,通过努力,让官兵“生育无忧”,让专委会“示范社会”。
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巡视员许宗余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倡导优生优育。近年来不孕不育的问题日益突出,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不孕不育的病因复杂,其中少部分患者需要借助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治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日趋完善,服务网络逐步健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为保障生殖健康,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辅助生殖技术发展快,监管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安全和伦理风险始终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国家卫健委妇幼司作为辅助生殖技术业务主管的机构,在指导和规范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必须以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为宗旨和方向;二是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必须把规范应用、严格管理作为基础的观念;三是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因果,必须建立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涉及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诸多方面,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健全常态化、全覆盖的服务监管网络,创新监管手段,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努力形成依法综合治理的新特点,为辅助生殖技术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图说:黄荷凤院士,李劲松院士和孙钰院士在大会上致辞和演讲。
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刘军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提出几点希望。
大会现场举行了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授牌仪式。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滕光生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专委会进行授牌。
开幕式最后,刘军校长、戴旭光会长、张永莲院士、黄荷凤院士、李劲松院士、孙钰院士、李兆申院士、廖专院长移步上台,共同启动了“春风”“固军”系列公益科普活动,期待为军民生育力的保护带去技术、温暖和福音。
开幕式圆满结束后,在为期三天的第五届丝绸之路生殖医学高峰论坛中,业界百余位大咖相聚线下及云端,将对男女生育力评估、保护与修复、辅助生殖、遗传学、临床及男性生殖健康等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大家讲坛”、“女性生育力保护与修复高峰论坛”、“男性生育力保护与修复进展”、“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生育力保护与修复临床转化论坛”等模块相继展开,内容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