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宣布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首例本土XBB.1.5情况如何?
健康
健康 > 正文

官方宣布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首例本土XBB.1.5情况如何?

2 月 23 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疫情已经基本结束。」

感染仍处零星、散发状态

根据发布会通报:现阶段新冠感染「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2 月 20 日上午,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发布关于网传西湖区某小学出现多例阳性学生停课的通报。

图源:西湖教育微博

据杭州日报从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了解,目前有三所学校涉疫:西湖区某小学 10 例新冠首次感染);拱墅区某中学 5 例新冠首次感染;上城区某小学 12 名学生发热,为流感聚集性传播。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甲流、诺如病毒感染也已经进入多发期,发烧等症状不一定是由新冠病毒引起。2 月以来,上海青浦、天津北辰、浙江宁波、浙江金华等地也出现部分学校部分班级因学生发烧停课的情况,多为甲型流感。

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对当地疫情近况的最新回应中表示:2 月份以来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或诺如病毒引起。

总数据上看,2 月以来全国疫情已经进入尾声。根据中疾控公布,2022 年 12 月 9 日以来,全国报告阳性数和阳性率都在达峰后下降。去年 12 月 22 日,阳性人数达峰 694 万,至 2 月 16 日,各省份报告阳性数则为 10720 例。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梁万年在本次发布会提出了主要从五个方面评估是否走出大流行:

1)感染率状态,指标为累计和新发感染率;2)人群免疫水平,指标为免疫保护率;3)病原体是否发生质的、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4)医疗卫生供应,指标为每日接诊门诊量,住院、重症、死亡情况、医疗卫生系统应对能力;5)防控能力,即从机制到控制手段和能力。

「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

新毒株未见续发病例,还会有感染高峰吗?

2 月 15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了首例本土 XBB.1.5 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在的发布会上介绍,1 月 8 日以来我国已发现 7 例 XBB.1.5 输入病例。2 月 3 日发现 1 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 XBB.1.5 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监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发现续发病例。

XBB.1.5 作为重点关注的变异株,曾被视作「第二波」高峰发生的最大潜在推手。

早在 1 月 11 日,WHO 发表的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即显示,2022 年 10 月 22 日到 2023 年 1 月 11 日,XBB.1.5 感染病例已在 38 个国家检出,美国报告了超过 80% 的病例 [1]。WHO 警告称,XBB.1.5 是目前已知的对抗体逃逸能力最强的变种,且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疫情。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

但根据此前国外情况,疫情的影响确实在逐渐减弱。新加坡去年 10~11 月 XBB 疫情高峰死亡人数波峰并不明显。新加坡政府曾表示没有证据表明 XBB 更具致病性,与 Omicron BA.5 相比住院风险甚至降低 30%。

在葡萄牙的一项研究中,BA.5 虽然对 BA.1 或 BA.2 具有免疫逃逸,但引起的感染高峰明显低于 BA.1 时期。在间隔约 90 天的两波疫情中,过往感染对 BA.5 的防感染有效性高达 75.3% [2]。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 2

不同 Omicron 亚株间确实在免疫逃逸上存在差异,但就个体而言,短期内再感染的风险仍然很低,过往感染对重症的防护作用相对更为持久高效。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者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

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