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说,“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生存挑战,不是污染、战争、饥荒和瘟疫,造成人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幸福感偏低。但幸福一直在那里,而我们缺少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3月20日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发布了2023年《世界幸福报告》,中国排名第64位。
患癌了还能幸福吗?
——学会向下看,幸福是经历过苦难方可感知的力量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平淡就是幸福,那患癌后,还能幸福吗?
3月25日下午1点,北京市西城区,在一个阳光直照的拐角处,90岁的杨增和与88岁的老伴正坐在那里晒太阳,二人的笑声仿佛可以穿透整个胡同。如果不了解他们,很难想象杨增和曾经身患多种癌症,而他的老伴于6年前被诊断为老年痴呆。
“癌细胞好像与我有缘。”杨增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平静地像在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
1989年杨增和患上唇癌,此后的33年里,又先后罹患颈部淋巴癌、前列腺癌。“1991年唇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时候,老伴用她一个多月工资帮我买甲鱼炖汤喝。”杨增和回忆,1989年,一条4斤多的甲鱼需要180多元,她当时工资只有150元,但她听说吃甲鱼对癌症患者好,就马上买来给他炖汤喝。
杨增和告诉记者,“我的家人此前有9人都因为癌症离世,我在被确诊癌症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也很消沉,后来一位同事告诉我,玉渊潭公园有很多癌症患者,每天都坚持在公园锻炼。”
杨增和(左)与老伴。王艾冰摄
从那天开始,杨增和每天都花4个小时时间去玉渊潭公园和癌友们在一起锻炼,儿女结婚都不耽误。1990年1月,他加入了我国最早一批抗癌组织——北京八一湖抗癌乐园。“其实患病后,我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感,因为我知道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难能可贵。”杨增和说道,“每次自己的体检结果显示正常,每次听说我们乐园有癌症病友又挺过5年,每天睁开眼睛,老伴还记得我是谁,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的感知,彭凯平称之为“虚拟向下比较”。
2000年,彭凯平和妻子、家人去“百慕大死亡三角”坐邮轮,其中有一个项目是穿戴好潜水设备去水底看珊瑚礁,下水前要进行培训,随后便跟着家人一起下水。刚下去,彭凯平就感觉到自己的氧气管漏水,巨大的恐惧让他无所适从,忽然间他看到一条红色的救命锁出现在他面前。
“在我快昏迷的时候,我努力地摇了摇,他们立马就把我拉上去了。”彭凯平记得,他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又看到了妻子、孩子、蓝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海水,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原来人最伟大、最幸福的就是能好好活着。”彭凯平说,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无限的价值。
彭凯平介绍,“经历过苦难的人,很容易进行向下比较,但如果还未曾经过较大的苦难,也可以试一下虚拟向下比较,可以假设自己没有现在这一切,会怎么样?这样就会特别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虚拟向下比较,比的是自己,不是他人,这个时候幸福感就比较容易产生。”
整天忙碌、精疲力尽的工作幸福吗?
——去创造价值,幸福是更有意义的快乐
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彭凯平告诉记者,“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受,阳光洒在身上,孩子的笑脸,春天的鲜花,美妙的音乐等是幸福基本的生理及物质条件,但这样的快乐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才能叫幸福。”
18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柯岩第一次跟随老师站在手术台,这是一位特殊的患者,张丽(化名)从小罹患幼年型类风湿疾病,20岁时关节畸形已经极为严重。每次来医院就诊不是父亲抱着,就是在轮椅上坐着。因发育迟缓,张丽看起来和10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样。最让柯岩难受的是,张丽从未走过路。
“印象中她总爱皱眉,眼神里有复杂的情绪,我们治疗组都希望她能手术成功,脱离轮椅自信地站起来。”站在手术台前的柯岩,第一次感受到责任与托付,“那是一种千斤重的信任。”柯岩对健康时报记者说。手术成功后,柯岩负责教张丽走路。“我一点一点教,她一点一点学”。
当张丽第一次扔掉拐杖来见柯岩时,没有皱眉、没有复杂的眼神,满脸都是开心的笑,柯岩难掩激动,“或许医生的每一个幸福瞬间都藏在患者破涕为笑的背后。”
“医生这个职业,虽然日常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或者情况好转,或是一个灿烂的笑容,或是一个清澈的眼神,或是一句真诚的感谢,都可能让你的内心受到触动,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幸福。”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测查科主任孟繁强介绍。
日常忙碌工作的人们,又如何去感知幸福?彭凯平表示,“人是有意义的生物,做任何事情前,一定会对自己的身心感受赋予意义的判断,这个意义判断决定了我们是幸福还是快乐,幸福需要创造一定的价值,它是更高尚的行为、更伟大的倾向、更有意义的追求。如果有一件事情,做起来很有价值且很有挑战,就会特别容易忘掉时间、忘掉空间、忘掉自我,并且产生一种福流,福流的产生,才会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幸福的感受。”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说道,“幸福与能力、目标密不可分,一些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目标后,就会感觉到幸福。”一位外科医生早晨起来做手术,连续做十多个小时手术后走出手术室,一般已精疲力竭,身体酸痛又饥饿。但推开大门后,家属纷纷围上来,询问患者病情,表达对病人的关切,表达对医生的感谢,这些医生一定是幸福的。
幸福从哪里产生?
——试着走出去,幸福的人不会在孤岛上前行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在75年时间里,追踪了724个人的一生。该项研究第四任负责人罗伯特·瓦尔丁格介绍,从研究中我们得到最明确的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53岁的陈年喜,来自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峡河村,曾是一位爆破工人,也是一位诗人。年轻的陈年喜为了能够减少家里的经济负担,成为一名爆破工人。此后16年,他几乎跑遍了国内各个角落的矿山。工作时他需要一直保持弯腰的姿势、适应阴暗潮湿的山洞、忍受爆破巷道带来的巨大的噪音和此起彼伏的粉尘,他先后被确诊为右耳失聪,颈椎严重变形和尘肺病。
疾病的压迫让他放弃了这一工作,但陈年喜写作的爱好一直坚持着,“如果说爆破维持我的基本生活,那写作便是维持我心灵幸福的必备因素。”陈年喜说到,因为写作,他拥有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朋友,而最近的一位是他的儿子。
和大多数西北男人一样,陈年喜和儿子的交流并不多,“直到最近,我惊喜地发现儿子会读我写的一些作品,因为我的作品,我们开始进行一些对话,他几乎把我的书全都看完了,并且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他明白了我生活的很多方面。我的写作对他有一些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陈年喜惊喜地向记者分享。
除了儿子,陈年喜还在上周收到了一位来自西藏日喀则的电话,“你身体怎么样了?我下班走在路上,突然想起了你,就想给你打电话,我希望你健康地活着。”朋友在电话里说道。“这位读者朋友是一名医生,他喜欢读我的书,在日喀则这么一个遥远的高海拔地区,还有读者朋友在关注着我,我觉得非常幸福。”陈年喜告诉记者。
因为尘肺病,陈年喜无法去日喀则,这位朋友就给他发来照片,分享日喀则的四季变换和黄昏日落。“生活需要一些力量支撑着人往前走,我幸福的力量很多都来源于这些人,有亲人、有朋友、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还有那些儿时记忆里的麦田和回家的路。”陈年喜说,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即便病情在不断的发展,但陈年喜从来没停下用双脚度量生活的脚步。
“幸福一定是在人间产生的,一个人待着只能产生心情的愉悦,但这种愉悦不一定幸福,幸福要有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感染、传递产生幸福。”彭凯平强调。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郭芳教授也提到,“健全、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会增强人的幸福感,和谐亲情、友情、爱情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及面对各种挑战,具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人格健全和心身健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如何从不幸福到幸福?
——幸福是一种选择,用心感受背后处处藏着幸福
“幸福并不抽象,关键是可以从生活中领悟得到、感受得到、意识得到。”彭凯平介绍。
“我最开始学习的并不是积极心理学,而是人类的思维和决策,那段时间我一度很痛苦,我会纠结人不如自己想象的聪明,会经常发现自己思维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搞得我很郁闷,甚至对人性有些悲观的想法。”彭凯平回忆,直到他接触了积极心理学,他开始有一种慈悲心肠。
人这么“笨”,还能做出这么美好的事物;做成了一件事情,就充分感受它带来的愉悦;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较真,那就放过自己,不用时时刻刻都严格的要求自己。现在的彭凯平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的福流,“我觉得我幸福的条件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还是一样当大学教授、一样的有家庭、孩子、老婆,只是我的感知能力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知识和心理学,也来自于自己的修炼。”彭凯平笑着说道,幸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孟繁强建议,想要选择幸福的人生,需要做到4点:第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第二,适当降低欲望;第三,对热爱之事全情投入。第四,积极参与线下社交。
郭芳认为,想要感受到幸福,首先要设定一个适当的发展目标;其次就是要有正确的认知;再次,需要强大的社会系统支持;另外,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压力管理方式,增强心理弹性;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彭凯平在《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中说,要想很好的感受到幸福,需要“五施理论”:言施,积极地表达和交流;身施,用触摸和运动激活身体;眼施,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颜施,经常微笑;心施,培养内心的感受力。
“幸福像是一朵浪花,它不会持续地冲击你的内心,但每一次浪花来临都会给你带来震撼,让你的内心感受到快乐,并开始期待下一朵浪花的来临。”孟繁强说。
责编:朱晓娜
主编:田茹
校对:刘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