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第17 届全国心电信息学大会(北京)暨第20期全国远程动态心电技术高级培训班、CMIA-ECG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中国医药信息学理事会主办,CPDE心电信息学分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CMIA心电信息学术会员会、全国远程动态心电技术培训中心承办。
大会以“促进远程心电信息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为主题,遵循“普及、规范、提高”的宗旨,邀请了国际及国内著名的心血管内科及心电学的专家、教授云端讲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资深心电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客座教授卢喜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副院长尹键等多位知名教授共同出席了线上开幕式,相聚云端,在心血管领域、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控、心电图人工智能研究等众多领域做了精彩的汇报交流,共话心电未来。
“本次会议主要是通过远程动态心电技术促进基层心电诊断发展,积极推进远程动态心脏的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全方位促进我国远程动态心电技术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标准建立、应用实践和国际交流,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和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大会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白静在开幕式上向记者介绍本次会议的目标和初心。
此次云端会议主要是面向全国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和心电工作的医师、技师、护士等,以公开免费的线上直播形式,邀请专家们围绕动态心电图的概述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危急值、遗传性房室阻滞心电图进展、起搏心电图解读、动态心电图分析技巧、心电散点图之图形解析思路、动态心电图进展、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与应用的最新成果。专家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结合实际病例,探索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型远程心电监测实践模式与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等,内容前沿、新颖、实用、可操作性强。
“通过直播大会,让全国的心电诊断医生、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们有机会参与一次北京专家们的学术交流盛宴。”一位来自济南市医护人员在线上为本次大会点赞。会议由多个端口进入,开场1个小时便吸引了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时在线观看,其中基层医院居多,随着会议进行,在线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据卢喜烈教授介绍,动态心电图技术自1957发源于美国,1961年正式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62年历史,我们的动态心电图技术的临床应用规模也是逐渐扩大,目前国内90%的县级以上医院都已覆盖,未来正在向村、寨一级的诊所等深度普及。这项技术主要针对于胸痛、晕厥、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危急重症患者,尤其是对基层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保障“福音”。远程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胸痛、晕厥患者,对猝死高风险患者进行预警筛查,迅速通过网络将患者的心率监测情况上传至上级医院,可以通过远程诊疗,更精准判断病情,加快转院治疗,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目前,我国的远程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在硬件和软件技术上,发展迅速,未来技术会进一步将记录干扰尾差降低,信号丢失减少,人工智能服务优化。
“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因经济、实用、无创、敏捷等优点,作为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技术,成为广大城市社区、农村等一线基层老百姓亟需的一项医疗技术,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但这一技术往往在基层面临着诊断难题,所以对广大一线基层医护人员来说,分析心电图的水平、仪器质量、服务技术都需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次大会的全国远程动态心电技术的培训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临床意义的。”卢喜烈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未来,同时担任CMIA心电信息学术委员会/CPDE心电信息学分会第10届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白静教授表示,专委会将汇集领域专家,讨论标准,形成医学共识,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心血管疾病专科联盟’建设,进一步为全国基层提供专科化突出、高效、便捷、优质的心电诊断技术,助力健康中国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