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沈华浩:每天奔跑才能赶上医学的发展
健康
健康 > 行业 > 正文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沈华浩:每天奔跑才能赶上医学的发展

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希望能将更多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继续同团队攻克呼吸系统疾病未解难题。

惠及到第一大病人群的医疗看护,

我们必须每天奔跑追赶整个医学的发展,

否则来不及。

——沈华浩教授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让公众重新认识了呼吸医学。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呼吸科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呼吸疾病危害严重,长期以来成为国家疾病防治及健康促进整体工作的“短板”。而有这样一群默默坚守临床一线的“呼吸人”,日夜攻克科研难题,守护着患者的一呼一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主任沈华浩,便是其中一员。

40多年来,沈华浩与团队致力于哮喘、慢阻肺和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也因此荣获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对于这份荣誉,他深感光荣,“希望能够将更多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继续同团队攻克呼吸系统疾病的未解难题。”

偶然选择 必然深爱的医学事业

选择从医这条路,用沈华浩的话说,“有偶然,也有必然”。最初填报志愿时,沈华浩原本报考了工科专业,但由于视力的缘故没能录取,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然而,随着学习的积累和不断深入,沈华浩渐渐感受到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数的科学,医生是个了不起的职业。于是,从初而寥寥,到渐生兴趣,直至全情投入,他发现,“钻研医学、科研和教学是自己深爱着的事业”。这种热爱和幸福感支持着他一路依循着内心理想前进,始终满腔热忱、全力付出。

20世纪80年代,国内医学界仍以“五衰”研究为主流,沈华浩当时的导师便主攻呼吸衰竭。然而,那时沈华浩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随着越来越多新型药物的出现,未来医学发展模式必将聚焦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于是,沈华浩同导师商量后,更换研究方向,转为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事实证明,当初选择的方向是对的。”

医学界曾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哮喘作为一大顽症,历来是困扰内科医生的棘手难题。从学生时代起,便将攻克哮喘作为前进方向,沈华浩立志在医学的世界里奋斗终生。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近四十年。

十年揪出胸闷真凶

时间回到2003年,一位来自丽水农村的14岁“怪病”男孩,一直感觉胸闷,日夜需要母亲揉搓他的胸膛。男孩及其父母都非常痛苦,而许多医生却束手无策。沈华浩依据男孩打篮球后起病,需要揉搓胸口这一细节,为男孩进行肺功能检测和气道激发试验,结果显示气道反应性重度增高。“当时,我就判定他患有支气管哮喘。”沈华浩回忆道,通过针对哮喘的药物治疗方案,并辅以营养和心理支持等,男孩得以迅速康复。

“哮喘哮喘,一般都会有喘的症状,但他没有,而且也不咳。他患上哮喘是偶然的巧合吗?”沈华浩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病例只是冰山一角,或许有一大批患者存在着一种以胸闷为唯一表现的特殊哮喘。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病例的积累,“胸闷变异性哮喘”开始闯进沈华浩的脑海,研究设计方案也逐渐成熟。

沈华浩与团队历时数年,筛选众多门诊病例,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和配合的前提下,通过询问与记录病史,评估心理健康,并进行诱导痰、肺功能和气管镜等系列检查,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追踪与随访。2013年,他与团队在美国《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变态反应、哮喘与免疫学年鉴》)上,发表论文《一种新的哮喘亚型: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哮喘新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完善了哮喘的临床表型和诊治体系,写入《中国哮喘指南》,使得广大哮喘患者受益。

国际领先的中国发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沈华浩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停止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将目光转向了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多种肺部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等。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了,其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哮喘发病经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究竟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还是只是一个伴随现象,又或者它是个灭火队员,升高是为了抑制机体炎症,在我们这项研究之前这些都不清楚。”沈华浩解释道,“我们通过敲除嗜酸性粒细胞,把它抑制掉,证明没有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哮喘就无法发生或者严重程度会明显减轻。”这也是在全球首次证明了,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致病的关键效应细胞之一。

在随后的研究中,沈华浩和团队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不仅是哮喘发病机制终末的效应细胞,还能够反过来从源头去调控,骨髓和干细胞中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动员,进而起到对哮喘整体的调控作用。“我们的研究说明嗜酸性粒细胞是贯穿到哮喘发病全程的,”他认为,如果将哮喘的发病机制形容为网络样的结构,那嗜酸性粒细胞不仅是终末端的效应细胞,更是整个网络中的关键一环。

沈华浩和团队通过率先阐明嗜酸粒细胞可直接引起哮喘发病,揭示哮喘发病的骨髓祖细胞调控新机制,首次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调控骨髓干细胞的新功能,奠定了未来哮喘治疗的基础,具有深远的临床价值,与此同时,这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发表,引领并推动了中国哮喘研究的整体水平。

做好医生 “两条腿”走路

沈华浩身份有很多,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可他最看重的身份,依然是医生。因为在他心里,患者永远是最重要的。

每天,他穿梭在杭州城东的医院和城西的研究所之间,不知疲惫,只为他惦记的患者。每次出差,他都是搭乘最早的航班去,最晚的航班回,就为了把时间留给患者。他常跟自己的学生说,“再忙也忙不过患者的健康”。他尊重每位患者和家属,并将这份尊重融入到行医的一言一行之中。冬天听诊的时候,一定会先把听诊器捂热。给患者体检时,从不忘拉帘子,保护患者隐私。作为上级医师,查房之前,总是先问好患者的名字,而不是以床号数字来代替。

国外留学的经历让沈华浩认识到,要做好医生,必须“两条腿”走路。他经常勉励自己和同事,掌握科研思维的方式,有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每个病例,每个细小的现象都有研究价值。“光看病不做研究,光做研究不看病,都不能成就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家”,这是沈华浩带领团队的指导思想。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团队分为临床团队和科研团队,由沈华浩领军,专攻疑难杂症的同时,不忘创新呼吸医学科研,像“两条腿”相互推进,令团队越来越强。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楼内,有一层“忙碌”的实验室。即便是在周末,依然可以在实验室里看见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试剂的桌面,七八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认认真真地做着手中的实验。这里,就是沈华浩呼吸科研团队的大本营。

“有些担心下一代人吃不了苦、跟不上,很着急。青年医生要搞好学科和业务,把老一辈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沈华浩说,呼吸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起步晚、进展快,作为呼吸人责任重大。“我们和别的学科不一样,他们可以走路跟小跑,而我们必须每天奔跑才能赶上整个医学的发展,惠及到第一大病人群的医疗看护,否则来不及。”

研究绝非一蹴而就,沈华浩和团队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他看来,中国庞大的吸烟和烟草依赖人群,加上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发和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等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愈发成为极为突出和紧迫的问题。“我们团队在哮喘、慢阻肺和肺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将更多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为将来某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攻克或者疾病某一方面的攻克,贡献自己的菲薄之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