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董晨:于无解之境发现新天地的探索者
健康
健康 > 行业 > 正文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董晨:于无解之境发现新天地的探索者

2001年,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吴阶平院士成为第一任院长。彼时,远在美国的董晨不曾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会成为继吴老后的第二任院长,还凭借自己在免疫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2019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在董晨看来,这是自己与吴老之间的一种特殊缘分。他表示,“未来会更加努力,做好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真正解决一些疾病问题,不辜负‘吴阶平’这个名字以及医药创新奖这份荣誉。”同时,董晨希望继承吴老遗志,将清华大学医学院打造成医药创新高地和我国医学领袖的诞生地。

与免疫学结下不解之缘

从1990年第一次接触免疫学至今,董晨已在免疫学领域深耕了29年。

谈及如何与免疫学结缘,董晨坦言,受父母和家庭影响,自己从小就对医院环境不陌生。而正是受幼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在医学方向的选择上,目标十分清晰——基础医学研究。1990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美国读博,并选择了免疫学作为研究方向。

不得不说,初到美国的董晨是幸运的,能够师从T细胞和B细胞的发现者—美国科学院院士Max Cooper教授。董晨了解到, Max Cooper教授早期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免疫系统一直是T细胞和B细胞相互配合的,其中T细胞提供细胞免疫,B细胞提供体液免疫,二者通过产生抗体来综合病菌,这项研究让董晨对免疫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坚定了他在免疫学领域走下去的决心。

博士毕业后,董晨认为免疫学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同时,他越来越觉得免疫学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他选择了继续去耶鲁大学医学院读博后,并跟随导师专注于T细胞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

“前人的研究发现有的T细胞能造成过敏性疾病,而有的T细胞却能够抵抗病毒。”董晨介绍,根据不同的特征, T细胞有所分类,但是关于自身免疫疾病的问题却一直没有研究透彻,而这也正成为他后期研究的主旋律,与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向。

于无解之境发现新天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科研的道路上,董晨不满足于用现有理论去解释新发现的东西,而是喜欢挑战那些不可解释的原理。在他看来,那其实是一扇希望之门,推开后定能看到一片新天地。

事实证明,T细胞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确实大有可为。2005年,董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和团队发现了一类新的T细胞—TH17,这是一类分泌白介素17(IL-17)的T细胞,并与自身免疫疾病、组织炎症密切相关。如果缺失这种细胞,则会对真菌和细菌特别敏感,如若这种细胞过强,则会诱发一些自身免疫疾病。

这一发现促进了制药公司关于IL-17拮抗抗体的开发。2015年,首个IL-17抗体Cosentyx获批上市。目前,这类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其中银屑病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董晨发现,TH17对有自身抗体类的疾病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他带着团队继续钻研,终于在2008年又鉴定了另一类新的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这一细胞专门帮助B细胞产生抗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TFH可能与红斑狼疮和干燥症有关。

董晨表示,多年来,自己在辅助性T细胞(TH)领域做了较多的工作,最让他欣慰的是TH17的一些基础研究已经转化成了抗体药物,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除此之外,董晨还带领团队研究了免疫耐受机制与肿瘤免疫之间的关系。近年来,PD-1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热词,但其实PD-1对大部分病人并没有效果。“T细胞机体免疫耐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除了PD-1还有其他分子参与,如果只阻断PD-1,其他分子还发挥抵抗免疫系统的作用,或者肿瘤里面根本没有PD-1这个分子的配体,那治疗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对于肿瘤免疫来说,调控T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是关键。”董晨说。

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浮出水面”。董晨和团队一直坚持寻找这种控制T细胞免疫耐受的阀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NR4A1这个分子。研究发现,PD-1通过调控NR4A1来抑制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力。因此,这个分子对于肿瘤免疫非常重要。董晨坦言,虽然肿瘤免疫治疗大火,但他更希望,免疫疗法能够根据病人的免疫学特征,实现精准治疗,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赤子情深归国梦

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让董晨在国际免疫学领域成绩斐然,虽已功成名就,但满怀赤子之心的他却时刻牵挂并关注着国内免疫学的发展。于是,没有丝毫犹豫,2012年董晨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选择回国,并来到清华大学医学院。

转眼七年过去了,董晨还清晰地记得归国初心,帮助中国基础科学,尤其是医学的发展,推动国内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互融互通,实现医学创新,推动新药研发,进而造福社会。

虽然免疫学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密切相关,但此前中国乃至亚洲的免疫学一直处于跟随欧美脚步发展的状态,董晨希望通过在清华大学组建一支强大的免疫学研究团队,让中国能够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2012年发展至今,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已建成14个实验室,研究方向也非常全面,包括过敏、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在董晨眼中,每个领域的团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专长,也更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氛围。

作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的院长,董晨深知国家赋予清华的责任:不仅培养最好的学生,更要成为开拓创新的源头。

为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董晨认为突破口在于培养既能做研究,也能做临床的医生。他希望将来这些学生能够把临床中的问题带回实验室,经过研究,再把新的思路和方法在临床上进行验证。“如果基础和临床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并进行合作,那一定会碰撞出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案。”董晨希冀道。

基础医学科学家、清华大学免疫所所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虽然角色不同,但对董晨来说目标和责任却是一致的:将清华大学医学院打造成医药创新高地,让中国免疫学研究结出累累硕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