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王拥军:为人的本性而战
健康
健康 > 行业 > 正文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王拥军:为人的本性而战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这则由首都医科大学(原北京第二医学院)创办人吴阶平教授题写的校训,深深影响着首医学子,也成为他们毕生医学事业的精神追求,王拥军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2018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颇为感慨,“我是首医的学生,是看着吴阶平校长题写的校训长大的,这个奖项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认准目标就不要变

作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在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防治研究及临床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谁曾想到,在踏入临床一线之初,神经病学并非他的“自主选择”。

“我大学毕业后进医院,大内科主任可能觉得我适合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帮我选了神经科。”王拥军清楚地记得,自己写的第一份病历,被科主任查房时扔到窗外,“病历上错一行字,换来的是一个生命。”科主任一席话点醒了王拥军,“我当时就觉得自己的这个职业,与生命关系这么近,一下变得崇高起来。”

因为脑结构非常复杂,医学本科生很少选择神经科,因为“太难学,神经解剖学很难背”。“当时周末只有1天,别人都在休息,我却在办公室里手绘神经病学解剖图。”骨子里喜欢挑战的王拥军,在一笔一划间慢慢感受到了神经病学的魅力,“诊断不容易,费脑子”。凭着一股韧劲,王拥军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年轻医生,并在神经免疫学领域小有成就。

1993年,导师孟家眉的突然离世,在整理老师生前的手记时候,他有感于导师对中国神经病学尤其是脑血管病发展的隐忧,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方向。“我跟孟老出门诊时,脑血管病患者占到神经科门急诊的90%,但很多医生更倾向选择疑难杂症去‘显示’能力,有悖于解决患者病痛的行医准则,”他相信,脑血管病领域并非旁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很多学问需要人去探奥索隐。

回首青年医生时代,王拥军认为个人成长离不开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品质,“多花点时间去谨慎选择目标,一旦选中就不要轻易改变。”他告诫年轻医生,要懂得取舍,“申报课题不要只看‘钱’,只有同你目标一致的课题才值得申请。”

王拥军直言,医生要做好时间管理的同时,还要永远保持学习热情,不拒绝跨学科的前沿新知,“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来自医学本身,年轻医生要想有大成就,必须具备医学之外的知识。”

为人的本性而战

从医37年的王拥军,对于神经内科的理解,颇有独到之处。“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是在于脑的功能。换一句话来讲,人的本性就是脑的功能,所以当一个人脑部得了疾病,失去了脑的功能,他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他认为,“拯救大脑,就是拯救人性”,也为自己致力于为人的本性而战感到自豪。

时光回到2001年,王拥军留美归国的第一年,当时北京天坛医院整个神经内科只有一名硕士生导师,只有一人有博士学位,势单力薄,不成气候。同时,他还发现,几乎没有医生“会看”脑血管病,“病因不会诊断,发病机制不会诊断,治疗不会分层。”

为求突破困局,王拥军先从天坛医院神经学科建设入手,率先建立了国内首家标准化卒中单元,包括从标准化病房、卒中单元,到卒中中心、卒中单病种医疗质量标准和国家质控中心,“当时并没有人关注中国组织化卒中医疗系统的建立,如果把治疗作为生产力的话,系统就相当于生产关系,为诊疗搭建平台。”

在国际医疗舞台上,数据是令人信服的,而提供数据的人群、国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性。诊疗平台的搭建,让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临床研究驶入快车道。2013~2016年间,学科临床研究频频高产,尤其是在高危非致残非脑血管病(HR-NICE)领域,到现在为止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令王拥军引以为豪的是,他和国内同道在国际上创立了新的脑血管病分类――CISS分型,“这个分型也是国际上首个以发病机制为基础的分型,意义在于将从脑血管病标准化的询诊治疗,转变为分层治疗。”此外,团队提出并验证了一个新的二级预防方案——CHANCE治疗方案,突破了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双联抗血小板的禁区……数项科研成果,令王拥军颇感欣慰。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18年后的今天,天坛医院神经内外科的科技影响力在全国都已排名第一,完善的科研团队亦可接轨国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世界上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HR-NICE)有庞大的人群基础,若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基层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成为关键。

2006年,王拥军同国内神经内科专家创办了卒中学院,13年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懂CISS分层的医生。“创立之初,头两年都是我一个人授课,经常一个人连续讲一周,后来逐渐扩增到4位老师,一直讲了十多年。”王拥军认为,只有CISS分层的概念深入人心,才不会再有医生轻视脑血管病了。

做卓越的医生

在北京南四环花乡桥东北角,一座参照大脑神经元结构而设计的钢结构包围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天坛医院新院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专科门诊楼。

与专科门诊楼仅一路之隔,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的办公室就位于大楼内,他时常透过窗户,眺望如航母般的新院区楼群,思考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8年10月6日,历时5年建设的天坛医院新院区试开诊。相较老院区,新院区体量扩增4倍,功能定位为北京南城大型三甲综合医院,这就要求医院不能再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身兼多重角色的王拥军认为,医院管理同学术科研异曲同工,“定战略,选班子,授权与分工是关键。”王拥军同医院领导班子将医院新战略锁定在“强专科大综合”。

所谓“强专科”,是指神经科作为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要重在定标准出指南,赋能下级医疗机构,培养更多学科人才。“我们考评神经科重在学术产出,不考核更多的医疗产出,”王拥军解释道,基础学科振兴计划旨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寻求发展和突破,以形成“大综合”。

很多人认为医院管理者、学术带头人、临床教研,三者间相互冲突,王拥军并不赞同,“如果你把科研做好,学术形象管理好,对全院不就是示范吗?将科研方向同医院命运绑在一起,并不矛盾。”

在王拥军看来,“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生,但是还缺乏卓越的医学科学家。”他认为医生按品质可分为四类:规培中的医生、合格的医生、优秀的医生和卓越的医生。

他认为,培训中的医生是指正在接受培训的医生,他们的医疗行为不规范,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合格的医生是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巧,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优秀的医生更看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疾病治疗,他们是医学的将才,是临床的能工巧匠;而卓越的医生,除了医治病患,救死扶伤,还能创造新理论、新的治疗方式、新的指南……卓越的医生,让受益方不再仅是一位患者,而是影响一群患者,甚至是一个行业。

“安于现状”使得优秀医生放慢了迈向卓越的步伐。王拥军希望,未来有更多既懂临床,又热衷于创新的卓越医生去参与研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惠及中国数亿千万的脑血管病患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