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如何避免重症中暑?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高温来袭,如何避免重症中暑?

河北日报讯(记者赵泽众 通讯员孔令杰)近日,河北省出现了入夏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部分地区发生中暑气象风险高。相关专家认为,对于人体而言,从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到重症中暑,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如果轻度不适时能及时发现、处理,就可大大减少发展到重症的概率。

中暑有哪些症状?相关专家介绍,在高温环境、补水不足的情况下,如出现头晕、口渴、四肢无力、恶心、注意力不集中、面色潮红或苍白、呼吸频率和心跳加快等症状,就很有可能发生了中暑,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河北省胸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香兰说,按照中暑症状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个阶段。其中,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三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近日急诊科相继接诊了多位中暑患者。中暑不可小视,如发展为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甚至可能威胁生命。”李香兰说,“医院之前接诊的一位热射病患者,送到急诊科时已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情况,且晕倒后左侧肢体严重烫伤,经急救后很快恢复意识,几天后恢复正常。”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呢?

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如何避免中暑甚至热射病的发生?

《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要尽量避开高温。同时,保证水分充足,补充电解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需要服用利尿剂,要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减少运动,适当补充电解质。

户外作业人员应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毫升至300毫升);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工作时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

李香兰提示,群众出现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若病情并未缓解或变严重,应立即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