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孩子“被国产阿奇霉素耽误病情” 为啥医院开不出进口药了?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网友称孩子“被国产阿奇霉素耽误病情” 为啥医院开不出进口药了?

“进口的阿奇霉素去哪儿了?”

近日,有自媒体账号在网上发文,讲述了一段“被国产阿奇霉素耽误的病情”:作者的孩子支原体肺炎,医院却开不出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用了国产阿奇霉素注射液后,孩子依然高烧反复。在想尽办法打上进口阿奇霉素后,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

自媒体文章《儿童支原体肺炎住院记: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儿了》截图

自媒体文章《儿童支原体肺炎住院记: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儿了》截图

“我们自己的命运遭际,使我忍不住思索更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谁制造了希舒美(进口阿奇霉素商品名)的普遍短缺?”作者的发问引起众多讨论共鸣,也让“为什么有些进口药买不到了”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微博热议“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微博热议“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没错,这其实是个老问题。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医院开不出进口药了”的体感和话题就会出现。那么,究竟进口药为何会“消失”?同样的成分,进口药真比国产药好很多吗?如果还想用进口药,应该怎么办?

图源IC图库

图源IC图库

药价降了,进口药也在医院“消失”了

罕见病用药从一针70万元砍到3.3万元,糖尿病新药从15元一片砍到5块3毛9……每年年底,很多患者都会期待国家医保谈判通过“灵魂砍价”,把自己和家人的常用药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并砍出最低价。但敏锐的患者会发现,药品集采后,进口药开始慢慢“消失”,比如慢性病人常用的降压药“络活喜”、降脂药“立普妥”、降糖药“格华止”……以及前述网友爆料的呼吸道及生殖道感染药“希舒美”,医院开不出来,让人很不适应。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集中带量采购类似团购,医保部门给出采购量,企业市场化竞价,最终实现以量换价,所以会出现很多低价药品。但是哪怕是同一种化学名的药物,由于不同厂家之间存在研发与仿制、辅料与工艺上的差异,成本不尽相同,在集采时的报价也不同。通常来说,以“原研药”为主的进口药,比以“仿制药”为主的国产药报价普遍要高,这成为很多进口药在医院“消失”的基础因素。

图源IC图库

图源IC图库

曾有媒体采访业内专家,总结“消失”的进口药,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医院控制药费在医保总支出中的比例(即药占比),不愿意采购。有些进口药,医保谈判后的价格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价格比国产药要贵数倍以上,医院为了控制药占比,往往会优先采购便宜的国产药,把结余下来的医保额度用于检查或手术上。

另一类是进口药售价过低,企业停止生产或退出中国市场。很多药企参加医保谈判的初衷,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来换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中标后他们发现,医保采购的价格不足以覆盖药品的实际生产成本,为了不做赔本买卖,厂家就会选择停止生产这些药品。还有一些进口药因为参与集采时降价有限、未能中标,从而丧失市场份额,为了“及时止损”退出中国市场。

“便宜没好货”,国产药真比进口药差很多吗?

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难以拥有如此宏观庞大的市场化视角,大家更关心的是:“如果进口药开不出来,国产药的效果有保障吗?”

微博网友热议“进口药与国产药药效”话题

微博网友热议“进口药与国产药药效”话题

“四年前,我的孩子才两周岁,当时就得过支原体肺炎,就是用进口阿奇解决问题的。半年以前,也就是在2024年的春季,我的另一个孩子也得了支原体肺炎,在某医院也还有幸能用到进口的注射用阿奇霉素。”诚如自媒体作者所言,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在往年尤其去年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潮中“一战成名”,不少家长包括医生认为相比进口阿奇,国产阿奇疗效不佳。

对此,国家医保局主管的“中国医疗保险”公号曾经公开解释,认为这其实不是品牌优劣的问题,而是阿奇霉素这个老药遇上了新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抗菌药普遍面临的“耐药性”问题。有专业文献报道,自2000年以来,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在亚洲国家广泛出现并迅速增加,约占中国和日本相关病例的80%-90%。多位儿科专家也曾公开发声:“目前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对阿奇霉素具有很高的耐药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综合ICU主任叶盛微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综合ICU主任叶盛微博

“如果把支原体感染比作一把锁,阿奇霉素比作开锁的钥匙,如果钥匙没配好,开不了锁,这种情况是质量问题;耐药相当于锁芯换了,照着老锁芯配的钥匙,不管由谁来配,认真与否,手艺好坏,都开不了新锁。”

“中国医疗保险”公号介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国产药总体上起步晚、基础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模仿和追赶的地位。反映到临床用药和患者选择上,对进口原研产品存在偏好与依赖。2012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迈入了发展的快速路,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以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涉及的品种为例,近40家医疗机构联合开展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和安全等效。列入研究的阿奇霉素、头孢地尼、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以细菌清除、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多项指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无统计学差异。

对于不少退出中国市场的进口药、原研药,例如GSK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片是二线抑制乙肝发展的二代药,国内早有三代抗乙肝药公司供应,疗效和安全等方面更显优势。

图源IC图库

图源IC图库

物美还是价廉,能否开放空间让患者自己选?

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报销2.4亿人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为患者减负近2300亿元。

通过医保谈判,多年虚高药价终于下降,大量水分被挤出,“集中带量采购”一词也被广泛认知。然而,这种类似团购的新生事物,也面临中选药品短缺、配送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存在中标产品“降价死”、“中标死”,未中标药品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尴尬。

如何能让百姓用得起药,又用得上好药?有媒体通过行业调研总结,一系列监管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医疗部门要对公立医院中选药品的使用和库存数量全程监测,药品监管部门要对中选厂商建立监督惩罚机制。在带量采购前,相关部门应先对药品成本利润充分调研,合理评估药价,尊重市场规律,设置价格底线,给厂商留出利润空间,保证企业健康运转。

眼下,面对医院里开不出来的进口药,很多患者开始在网上分享“购药攻略”,比如去药店购买、用电商平台购药……当然,基本都是自费。在“物美”还是“价廉”之间,他们选择为心中的“物美”付了费。

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原专职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陈芳源曾这样建议:“通过医保谈判的进口药,如果价格仍然比较高,而老百姓又有实际需求,不妨调整一下支付比例。自付比例可以适当地略微提高一点,医保支付60%,自己支付40%,让老百姓根据临床效果自己去选择。”(董蕊)

本文综合自:

上海新闻广播公众号《从“灵魂砍价”到带量采购,药价降了,为什么有些进口药却配不到了?》

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进口阿奇霉素为何“撤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