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药品目录7轮调整,全球新药中国首发渐成趋势
健康
健康 > 资讯 > 正文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7轮调整,全球新药中国首发渐成趋势

原标题:国家医保药品目录7轮调整,我国创新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医保作为一项惠及全民的保障制度,医保基金作为药品市场的最大支付方,将何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不仅关乎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福利,还关乎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通过“一年一调”的目录常态化调整,及时将创新药以合理价格纳入目录。回顾7轮医保谈判,药品创新性评估更加公平科学,测算流程更加公开透明,落地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得益于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支持,我国的创新药准入周期大幅缩短、创新药放量加速、创新药临床应用加快、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医保目录调整对创新药激励成果切实惠及广大患者,提升了群众用药保障水平,减轻了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促进了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缩短准入周期。国家医保局建立了适应新药准入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了创新药进医保的年度通道,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的频率从原来的最长8年缩至1年。

二是医保准入主要聚焦5年内新上市药品,给创新药充分的机会。自2020年起实行申报制,明确药品目录调整范围主要集中在5年内新上市药品。2024年新增的91个药品中,有90个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

三是评审评估增加创新性的权重,突出创新性优势。自2023年起,综合评审首次开展创新药临床价值评级,实施差异化价值评估。更加关注疗效优势、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及循证医学支持,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临床急需、“真创新”药物。对临床价值不高、完全可替代的品种从严把握,使高质量创新在药品准入中的地位和权重不断提升。

四是测算、谈判向创新药倾斜。在测算、谈判环节,专家根据药品的临床价值测算底价,高临床价值药品享有更大的溢价空间,实现“价值购买”。

五是建立落地机制,提高创新药的可及性。在谈判药品落地环节,以服务临床为根本,以药事管理为抓手,要求各医疗机构定期召开药事会,不断强化药事管理体系。落地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效。

7轮医保谈判累计新增了 835 个药品,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从2017 年的2535种增加到2024年的3159种,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了目录范围,涵盖了新冠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临床治疗领域。2019-2024年,共有149个1类新药、国产新药重大创制项目支持药品等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2024年,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注册分类标准批准的1类化学药品、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3类中成药共计41个目录外药品参加谈判,谈成38个,成功率高达92.7%。

二、主要成效

(一)激发了企业对创新药的研发热情。

一是申请临床的新药数量显著增加。我国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受理量从2017年的483件增加到2023年的2255件,其中创新化药和创新生物制品IND数量分别达到了1368件和833件。

二是申请上市的创新药数量也在增加。2023年创新药新药上市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NDA)受理量为132件,相比于2017年翻了6倍。

三是中国本土临床试验启动量显著提升。2013年我国新药研发管线的全球市场占比仅3%,2023年翻了将近10倍,占比达28%。特别是2018年医保谈判之后,我国新药研发管线的全球市场占比显著增加,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开展临床实验的国家地区。

四是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增加。2018-2023年我国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为35个,相比于2018年共8个的获批上市数量翻了4倍多。

五是全球新药中国首发渐成趋势。以往国外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有的创新药在国外上市多年后才得以获批引入中国。随着医保谈判的推进,以及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促使选择在中国首发的创新药物数量持续攀升,2017年仅有9%的药品选择在中国首发上市,2023中国首发上市的药品占比增加到29%,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首发上市国家。

(二)创新药准入医保目录的周期大幅缩短。

在医保谈判环境总体逐渐趋于成熟、企业对药品纳入医保的强烈意愿共振下,创新药上市当年即入医保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幅减少创新药上市至纳入医保的等待时间,药品准入效率进一步提升。2024年206个目录外独家申报药品中,共有115个药品上市不满一年,其中更有66个药品是在上市当年即进行了医保准入申请。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目录获得报销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左右降至1年多,根据2023年医保谈判数据统计,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2年内进入医保。以西药为例,谈判准入的西药上市至纳入医保的平均时间逐年下降,已从2018年的4.6年缩短至2023年的0.9年。

得益于创新药的准入医保目录的周期大幅缩短,医保目录内药品实现了代际升级和结构性调整,丰富了患者用药选择。以糖尿病治疗药物为例,2018年医保目录内仅有前三代胰岛素及利拉鲁肽(GLP-1日制剂),而2022年目录涵盖了第四代超长效胰岛素、复方胰岛素等,同时GLP-1激动剂逐渐由日制剂转为以周制剂为主。2024年全球首个获批的胰岛素周制剂、中美双报品种依柯胰岛素注射液成功准入,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通过医保谈判,目录内降糖药药品实现了快速的代际更新,注射频率更低、药物血药浓度与药效更平稳、低血糖风险更小,显著提升了糖尿病患者用药有效性、安全性与依从性。

(三)提升了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

医保谈判关注特殊群体用药,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特殊群体用药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申报条件上,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品种、罕见病用药品种均被明确列入医保调整范围,且申请谈判不受上市五年的限制。2019年医保目录调整时,国家医保局即提出加强对罕见病用药的关注,2019-2022年谈判成功纳入医保目录的罕见病药物数量分别为7个、6个、7个、7个。2024年共超过13款罕见病药物通过谈判新增纳入医保目录。此外,医保目录涵盖的儿童药数量也在不断扩容,2020-2023年分别有7、34、22、9个儿童用药通过谈判成功纳入医保。2024年医保谈判也有多款儿童药成功准入,如源于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方的1.1类创新型中成药小儿紫贝宣肺糖浆,扩宽了急性支气管炎儿童的用药选择。

(四)创新药的销售放量大大加速,临床应用和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7轮调整释放了创新药的市场活力,进入医保目录成为创新药实现快速放量的主要方式。虽然医保谈判使药品的价格有所下降,但绝大多数品种均实现了以价换量,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大幅增长。创新药总体在进入医保次年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大幅提高,据统计2019-2023年进入医保后创新药销售量增幅平均达33890.7%,销售额增幅平均达20886.9%。此外,医疗机构作为谈判药品临床合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2023年前谈判新增340余种药品中,年采购金额超过1亿元的药品数量高达170种。根据国家医保局统计,2023年通过谈判新增进入医保目录的105个药品,在前三季度惠及了797.8万人次,9月的药品销售额是1月的七倍。

(五)创新药企业逐步实现从销售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医保目录调整加速创新药的销售放量,医药企业销售费用降低、研发支出增高。医保目录谈判对医药企业释放出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信号,我国医药企业正逐步减少在销售环节的支出,转而加大对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医药企业正逐步实现从销售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自2018年至2023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销售费用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研发费用占比逐年上升。

(六)医药企业研发能力整体提升。

根据中国医药会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白皮书》,2018年以前我国非器械医类药企业研发指数平均值发展平缓,中位数波动下降,2018年医保谈判开始后,研发指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医保谈判惠民生,以人为本谱新章。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在保障人民健康福祉方面锐意深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不断优化医保政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医保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还大幅减轻了参保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尤其是在医保谈判工作中,成功将众多优质创新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不仅激发了医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还能让广大患者能够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相信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 | 常峰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编辑 | 徐冰冰 何作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