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健康
健康 > 科普 > 正文

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作者|岚卿 编辑|董蕊

从一个健康人变成高血压患者,需要多长时间?

杨超(化名)的答案是3个月。

2021年初,27岁的杨超跳槽到一家公司做销售,试用期3个月。碰上行业下行,杨超卖力干了2个月却一无所获。1个月后,杨超离职,同时“喜提”新身份——高血压患者。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领导喊我下楼抽烟,告诉我该走了。他说完我又抽了一支,头就开始发懵。”这种头懵脑胀的感觉后来又出现过几次。两个月后,杨超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入职体检查出了高血压。

一年时间内“速成”为高血压患者的,还有36岁的宝军(化名)。2023年初,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中,宝军的血压让医生皱起了眉头。她看看宝军,又测了一次,才在体检单上写下“147/101”的数字。随后的体检报告单提示:“高血压二级,建议尽快至医院咨询。”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中青年人群已经取代老年人,成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的“主力”。数据显示:1991-2015年间,20-39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升高了144%,40-59岁和60-79岁人群的升高率仅为87.4%和25.1%。

“2014年时,35岁左右的城市白领就已经成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最快的高发人群。10年过去了,青年群体高血压发病的比例还在上升,发病年龄也在提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说,10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少青年高血压患者在发病阶段都伴随着较大的精神压力。“我认为,至少一半的青年高血压与压力有关。”

正在“压”向这届年轻人的高血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理疾病,而是全新的身心挑战。

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压力越大,血压越高?

直到现在,杨超还记着3年前第一次高血压的细节。

“领导每天都要跟我谈话,其实就是他骂我听。” 销售岗位的压力一直很大,层层传递到最底层的杨超这里,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那时候的他每天回到出租屋,都要点上两大碗面,拌上咸辣酱慢慢吃完,再抽烟、看剧到夜里两三点钟,最后慢慢睡着。“失眠很厉害,不这么做就睡不着。脑子里不光有被公司扫地出门的事儿,还发愁怎么找下家,因为简历肯定不好看。”

失业、入职,再失业、再入职……一直到2022年,工作稍微稳定了,杨超才有心思关注已经发生一年的高血压。“中医西医看了个遍。我自己琢磨,我的高血压70%是因为工作,就想着工作状态改变了,能不能让血压降回去”,杨超说。

被工作“压”到血压飙升的,还有在国企做行政岗的章真(化名)。33岁的她在上个月因为血压问题直接晕倒,成为单位轰动一时的新闻。

“两年前体检,我就查出高压超过了150。医生觉得我才30岁不太合理,让我随诊。我也想着休息休息血压就能下来,没想到过了一年再体检,直接到了190!”

疫情后,章真的单位就“卷”了起来,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国企的工作氛围又比较严肃,导致她的心情也很压抑,白天连轴转、晚上睡不好。“加上天天吃外卖,想运动又没时间。所以一年不仅没有改变生活方式,身体反而崩掉了。”

回想起那段“血压飙升”的经历,章真倍感无奈。但是高达190mmHg的血压,必须尽快服药,没法讨价还价。在接受了现实以后,章真开始踏实服药,对日常保养也开始上心。可能因为关注的多了,她发现身边和网上的青年高血压患者也多了起来。

存在同样感受的,还有杭州市中医院的心血管科主任陈铁龙。这几年,陈铁龙也发现,门诊里,20%-30%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年轻脸孔,最小的甚至只有14岁。“家长说这个孩子是高血压的时候吓我一跳,我给他量了两次血压才写下病历。”

陈铁龙介绍,青年高血压患者,更多是舒张压(即大众常说的低压)升高,且超重、肥胖的较多,脂肪肝、高血酸血症等合并症会也会更加明显。“一般还都存在工作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

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越来越多的“M型高血压”

血压在情绪紧张、压力大时就不由自主地升高,这种情况可能就是“M型高血压”,英文名“Mental stress-induced hypertension”,意指与精神压力或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的高血压。

“过去,我们临床医生的注意力更多放在H型高血压上,即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Hypertension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这是一种与叶酸的合成代谢有关的血压问题。但是现在,生活中的M型高血压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年轻人。比如一些青年,要考试了、要答辩了、要晋职称了,那段时间的血压就是高的,甚至在重要时刻的一瞬间血压‘爆表’,但是这个时刻过去了又好了。这就是M型高血压。不过如果反复如此,时间久了,血管的耐受和调节就会真的失灵。因此在M型高血压持续发生之后,这些人就可能迎来真正的高血压。”

刘梅颜是中国最早研究并科普“M型高血压”的专家之一。大概20年前,她就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M型高血压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带来的社会变化,她越来越相信,从心理到心脏的“双心治疗”,将是未来心脏病、心血管疾病领域发展的方向。

“我看过特别多的年轻人,到门诊就跟我说:‘大夫,我一进办公室就头晕’,或者‘一到单位停车场就头晕’,一测血压就高。但是周六日在家待着就一点也不晕。我还见过一些男同志,一回家血压就高,在外面就不高。这种就是家庭氛围不好,患者很怕回家、很苦恼。”

不过,在刘梅颜看来,青年群体包括少年群体血压变高不足为奇,反而“符合情理”。“当今社会,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太大了。干的活比过去要多,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做事情的要求也比过去要高,凡事求快求好;最后就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使用普遍,导致大家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比20年前几乎少了1个小时,这其实是件严重的事。”

“比如医生这个职业,就很容易面临这些因素。”陈铁龙坦诚,青年医生群体,也是高血压的常见人群。除了和普通青年一样面临结婚、生子、购房等的生活压力,医学固有的体系和结构,还决定了他们要面临科研、晋升、终身学习等其他职业没有的压力。青年医生由于根基弱、任务重,压力可能会更大。“别看我们给患者看病,要是看病的时候同时测量自己的血压,可能也是高的。”

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不想吃药的年轻人

不过,医生得了高血压,大多会及时、规律用药。其他年轻人则是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比如3个月就得了高血压的杨超,至今已经过去3年,还是没有吃上降压药。

“看了两三个北京知名的中医,一顿不落地吃了快4个月中药;也做了冠脉CTA、脑核磁、颈动脉B超、肾脏等好多检查,把所有高血压可能伤害的地方都查了一遍。”

发现高血压一年左右,杨超的工作就稳定了,他开始认真“研究”这件事。但是研究来研究去,就是不吃降压药。

“你看,我已经查过论文,也做过试验,发现不吃晚餐、食物减盐,就能让血压降低5mmHg;每周做4-5天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又能降低5mmHg;体重每降低1公斤,又能降低1mmHg……再加上调节心情、调整睡眠,我是不是就能让血压恢复正常呢?”

没人能够回答杨超这个问题。事实上,最近的检查显示,杨超的颈动脉内膜已经出现了增厚,这是长期高血压造成的血管内膜破损的后果,也是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表现。而颈动脉斑块,也是脑供血不足、脑梗的风险因素,存在一定的致死致残危害。

“血压升高可以引起动脉血管系统和其供应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靶器官损害,进而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导致心脏和肾脏等脏器功能衰竭。”陈铁龙说,90%的青年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即找不到原因的高血压。这类高血压经过药物处理,都能控制得很好。

“另外10%左右的青年高血压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医生就会比较警惕。”陈铁龙介绍,面对初诊的高血压群体,医生都会建议排除下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病变、颅脑病变以及其他疾病带来的高血压。“这类高血压就是有望被根治的,处理了发病原因,高血压的问题就能解决。”

总体来说,青年高血压群体是心血管医生相对轻松的工作对象。但是事实上,陈铁龙发现,这类患者非常难“搞定”。“服药的依从性不如老年人。几乎每个青年患者都会问:‘医生,(降压)药的副作用大不大,我是不是要吃一辈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血压“三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较低。

有人3个月就发病!这届年轻人,血压有点高

除了害怕一辈子服药,杨超还担心降压药会影响他过夫妻生活,以及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大不了我再坚持几年,等结婚生了孩子再吃。”同样存在生育顾虑的,还有章真。虽然她已经吃上了降压药,但也在四处打听“如果怀孕了,药是不是要停”。

“青年患者的疑虑来自实际生活,作为医生不应该回避。不过我认为,高血压说到底是一种疾病,必须赶快治,患者不应该逃避,或者假装没有这回事。”刘梅颜说,常见的备孕问题、药物副作用其实都有明确的处理方法,患者一问医生就能解答。“备孕期间肯定不是所有降压药都适合吃,应该让医生调药。降压药能让患者的血压平稳,反而对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有好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男士担心的夫妻生活。急诊里经常见到在夫妻生活时突发心梗、脑梗的高血压患者,正是因为血压不稳导致的悲剧。本来一粒药片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失去了健康乃至生命,是不是太亏?”

“也许是高血压这个疾病太常见,反而让人放松警惕、不以为然。”从医多年,陈铁龙在圈内已是出名了的“了解患者心理”,疏导患者对于疾病的畏难情绪,也已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陈铁龙强调,高血压的危害其实非常多,并且影响是全身性的,难以逆转。“早期的话,是血管的痉挛,然后就是玻璃样的变性、硬化,可能引起冠心病、脑梗、脑出血、肾脏病等多种疾病。每个人的血管都只有一套,只能修补不能替换。年轻人的人生中之路很长,不守护好这套血管,怎么走未来的路?”

两位医学专家的问题尚无人回答。就在本文发出前,杨超已经挂好高血压科的号,准备吃上降压药。“工作开始进入上升期,越来越忙,没有好身体真不行。我还是先把血压控制好,别给健康留遗憾。”杨超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